编者按: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提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概念以来,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断加大,银行业如何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本期专题特邀多名研究人士对此建言献策。
□李庚南
基于新三板精选层整体平移组建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不仅让A股“三板精选”板块火了一把,更是很快引发了银行对“专精特新”客户的关注,“专精特新”企业一时间成了金融的宠儿。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无疑为“专精特新”企业打开了直接融资的大门。但目前能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对象是新三板“创新层”已挂牌12个月的“精选层”企业,能通过这一渠道直接融资的“专精特新”企业暂时有限。自2019年以来,新三板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依次递进的市场结构。目前三层的挂牌公司分别为5988家、1250家、66家,而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762家,还有更多的“小巨人”等待上板。实际上,培育“专精特新”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主题。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既是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自身优化资产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稳步运行,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脱媒”,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同时导致同业对“专精特新”企业争夺的白热化;另一方面,仍将有许多初创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嗷嗷待哺,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机构现有的服务模式、风控水平能否适应“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配合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目光应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不要将目光紧盯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精选层客户,或已纳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而是要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以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留住客户。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和产品,以“专精特新”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和创新性服务,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一是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组建专业化团队、培育专业化队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支持方案。
“专精特新”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客观上存在融资短板。同时,这类企业的共性是科技含量高,拥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如何帮助这类企业盘活无形资产,变资产为信用,增强其融资能力?这就需要银行机构对这类企业的科技属性、发展前景等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研判,分析评估其风险性,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需要增强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能力,培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等新技术领域有深入了解和服务专长的专业队伍,通过设立科技专营机构或配置专属服务团队等组织形式,提升专业化服务程度。在技术手段上,除了积极探索推广专利权质押等贷款方式外,还要遵循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开展投贷联动等,建立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模式。
当然,完全把专利权作为抵质押物的做法在现实中其实面临许多制约,往往叫好不叫座。其根本原因就是专利权本身在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转让与变现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更多是把专利权作为抵押担保的一种追加;专利权本身更多是提供给银行研判企业发展前景、偿贷能力的参考。所以,对专利权抵质押的反思,本身就是对银行信贷理念的反思:是单纯看抵质押,还是看第一还款来源?
二是以精细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以精细化的信贷管理与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培育长期客户。
“专精特新”企业市场经营的特点与传统企业相比,在生产经营的模式、资金流转的周期及资金占用形式等方面显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领头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客观上需要银行以精细化的服务来支持,将精细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全过程。
在贷款审批环节,商业银行需要考虑“专精特新”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优化信贷模型。如一些企业虽已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但因潜在用户对业绩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存在顾虑,导致企业整套高价值技术装备可能遭遇市场推广困境,获取订单存在突破难度。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银行按照惯常的订单思维,势必很难支持。对于这类具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经营团队、有风险资本参与的优质客群,就必须由传统的紧盯财务报表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成长性的审贷模式转型,更加注重对企业成长性的研判。在贷款额度设定上,要建立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风控模型,设定相应的体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参数,合理确定其贷款额度。在贷款期限及贷款方式设定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努力实现贷款期限安排与企业生产周期的匹配,尽可能减少期限错配。
唯有精细化的服务,才能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企业黏性,为培育长期战略客户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三是以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机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从整体看,银行要从战略上设定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倾斜支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要有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及机制安排。要根据银行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的深度,在信贷流程、利率设定等方面有差异化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信贷倾斜,并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快审快贷,提高审贷效率,提升企业体验感。
从银行体系自身运作看,对基层经营在授权、资源配置方面实施差异化的倾斜政策。要强化系统内联动服务机制,激发基层经营银行拓展“专精特新”企业业务,特别是处于初创期、雏鹰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有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安排,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当然,监管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促进“卡脖子”问题的有效缓解。
四是以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的体验。即通过金融服务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满足“专精特新”企业新需求。
商业银行应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及金融服务需求,创新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对于已进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应抓住企业融资由间接向直接转化这一节点,积极探索综合性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增值性服务。在科技金融及投贷联动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商行+投行+交易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发债、并购重组、股权再融资,以及高管、员工定制化个人金融等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可充分整合优质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投资机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产业链上下游等资源,有效形成“资源链、服务链、资金链”平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银行机构与其去争抢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精选层”,不如在发掘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下功夫,培育自己的长期战略客户。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过度营销和授信,要防止过度融资对企业的副作用,防止“小巨人”因“营养过剩”而夭折。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更多相关文章:
编者按:
自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提出中小企业“专精特新”概念以来,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发挥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上发表视频致辞: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资本市场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不断加大,银行业如何做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服务?本期专题特邀多名研究人士对此建言献策。
□李庚南
基于新三板精选层整体平移组建的北京证券交易所不仅让A股“三板精选”板块火了一把,更是很快引发了银行对“专精特新”客户的关注,“专精特新”企业一时间成了金融的宠儿。
北京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无疑为“专精特新”企业打开了直接融资的大门。但目前能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对象是新三板“创新层”已挂牌12个月的“精选层”企业,能通过这一渠道直接融资的“专精特新”企业暂时有限。自2019年以来,新三板市场已经形成了由基础层、创新层、精选层依次递进的市场结构。目前三层的挂牌公司分别为5988家、1250家、66家,而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公示的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有4762家,还有更多的“小巨人”等待上板。实际上,培育“专精特新”已成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主题。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既是贯彻国家政策导向、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也是自身优化资产结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当然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随着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稳步运行,可以预见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专精特新”企业“脱媒”,由间接融资转向直接融资,同时导致同业对“专精特新”企业争夺的白热化;另一方面,仍将有许多初创型的“专精特新”企业嗷嗷待哺,面临融资难的困境。商业银行机构现有的服务模式、风控水平能否适应“专精特新”企业的金融需求,是必须面对的问题。
那么,商业银行如何配合和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商业银行目光应更长远,更具前瞻性。不要将目光紧盯在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精选层客户,或已纳入“专精特新”名单的企业;而是要以敏锐的眼光发掘潜在的“专精特新”企业,以更专业、更精细化的服务留住客户。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创新服务理念、机制、模式和产品,以“专精特新”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以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差异化)和创新性服务,支持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发展。
一是以专业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组建专业化团队、培育专业化队伍,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专项支持方案。
“专精特新”企业多为轻资产企业,缺乏有效抵押担保,客观上存在融资短板。同时,这类企业的共性是科技含量高,拥有专利权等无形资产。如何帮助这类企业盘活无形资产,变资产为信用,增强其融资能力?这就需要银行机构对这类企业的科技属性、发展前景等进行相对客观、准确的研判,分析评估其风险性,为信贷决策提供依据。需要增强银行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专业能力,培育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医疗健康等新技术领域有深入了解和服务专长的专业队伍,通过设立科技专营机构或配置专属服务团队等组织形式,提升专业化服务程度。在技术手段上,除了积极探索推广专利权质押等贷款方式外,还要遵循收益覆盖风险的商业可持续原则,通过开展投贷联动等,建立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可持续金融服务模式。
当然,完全把专利权作为抵质押物的做法在现实中其实面临许多制约,往往叫好不叫座。其根本原因就是专利权本身在价值评估、价值实现、价值转让与变现方面存在诸多制约和不确定性。商业银行更多是把专利权作为抵押担保的一种追加;专利权本身更多是提供给银行研判企业发展前景、偿贷能力的参考。所以,对专利权抵质押的反思,本身就是对银行信贷理念的反思:是单纯看抵质押,还是看第一还款来源?
二是以精细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以精细化的信贷管理与服务,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精细化服务,增强客户黏性,培育长期客户。
“专精特新”企业市场经营的特点与传统企业相比,在生产经营的模式、资金流转的周期及资金占用形式等方面显然具有不同的特点。“专精特新”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企业的领头雁,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金融的需求表现为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客观上需要银行以精细化的服务来支持,将精细化服务理念贯穿于服务“专精特新”企业的全过程。
在贷款审批环节,商业银行需要考虑“专精特新”企业生产经营的特殊性,优化信贷模型。如一些企业虽已被认定为“专精特新”企业,但因潜在用户对业绩空白的高新技术产品存在顾虑,导致企业整套高价值技术装备可能遭遇市场推广困境,获取订单存在突破难度。对于这种情况,如果银行按照惯常的订单思维,势必很难支持。对于这类具有公司估值、有核心技术、有优秀经营团队、有风险资本参与的优质客群,就必须由传统的紧盯财务报表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成长性的审贷模式转型,更加注重对企业成长性的研判。在贷款额度设定上,要建立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风控模型,设定相应的体现“专精特新”企业的参数,合理确定其贷款额度。在贷款期限及贷款方式设定上,要充分考虑不同企业资金周转的特点,努力实现贷款期限安排与企业生产周期的匹配,尽可能减少期限错配。
唯有精细化的服务,才能提升“专精特新”企业对银行服务的满意度,增强企业黏性,为培育长期战略客户奠定良好的合作基础。
三是以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即通过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和机制,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
从整体看,银行要从战略上设定针对“专精特新”企业的倾斜支持政策与优惠政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要有差异化的信贷政策及机制安排。要根据银行与“专精特新”企业合作的深度,在信贷流程、利率设定等方面有差异化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专精特新”企业给予信贷倾斜,并通过开辟绿色通道,快审快贷,提高审贷效率,提升企业体验感。
从银行体系自身运作看,对基层经营在授权、资源配置方面实施差异化的倾斜政策。要强化系统内联动服务机制,激发基层经营银行拓展“专精特新”企业业务,特别是处于初创期、雏鹰阶段的“专精特新”企业,需要有差异化的考核激励机制安排,适当提高风险容忍度。当然,监管方面也要积极探索差异化的监管激励机制,引导银行加大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支持,促进“卡脖子”问题的有效缓解。
四是以新产品、新模式提升“专精特新”企业金融服务的体验。即通过金融服务机制、模式和产品创新,满足“专精特新”企业新需求。
商业银行应针对“专精特新”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及金融服务需求,创新针对性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对于已进入北京证券交易所的“专精特新”企业,商业银行应抓住企业融资由间接向直接转化这一节点,积极探索综合性服务方案,为企业提供增值性服务。在科技金融及投贷联动服务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商行+投行+交易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信贷业务、供应链金融、产业基金、发债、并购重组、股权再融资,以及高管、员工定制化个人金融等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同时,商业银行还可充分整合优质资源,为“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投资机构、券商、律所、会计师事务所、产业链上下游等资源,有效形成“资源链、服务链、资金链”平台。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银行机构与其去争抢北京证券交易所的“精选层”,不如在发掘培育“专精特新”企业方面下功夫,培育自己的长期战略客户。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对“专精特新”企业的过度营销和授信,要防止过度融资对企业的副作用,防止“小巨人”因“营养过剩”而夭折。
(作者系财经专栏作家、浙江钱塘江金融研修院特邀研究员、平安普惠金融研究院特邀研究员)
更多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