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雷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四大产业特征,助推普惠金融产业链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显著的排头兵企业。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笔者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财政、金融、融资政策组合拳加持下,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我国为什么要搞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如何有助于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首先,发展“专精特新”是提升传统行业、培养新兴产业的需要,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成长为一大批以“专”为样板的中小企业,在产品用途专门性、生产工艺专业性、技术性能专有性方面更具优势。我们需要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大限度解决“卡脖子”难题,更好服务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济组织,把普惠金融的温暖辐射到千千万万的用户手中。
其次,发展“专精特新”是实现中小企业产业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需要。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领域的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因此,发展为一大批具有“精”为特点的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尽快建立更加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快合作创新模式,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小企业,有利于与大中型国企协同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互补结构,填补普惠金融领域精细产业不足问题。
再次,发展“专精特新”是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就业的中坚力量。“中航证券中国经济周期”指标显示:从当前经济的阶段性发展看,今年三季度M2增速、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指标均走弱,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将会放缓,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为此,国内经济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纯粹依靠基建和房地产的老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是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企业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遍布一二三产业,涉及各种所有制形式,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中小企业仅占用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0.7%,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全国60%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尤其在疫情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可圈可点。根据初步统计:湖南、四川等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安排了大量就业人员。这个数据充分说明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大批具有“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让更多的农村偏远地区经济组织能够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推动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品(技术)的普惠性,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由于市场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导致融资难、融资贵。因此,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合理措施加以引导,演变为一大批以“特”为标志的中小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小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多措并举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创新更多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资源配置结构,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发挥小额信贷作用,推动互金平台、地方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开展“专精特新”专项融资服务,提供低成本、中长期的微型贷款。例如,很多小贷公司或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解决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城市社区设立“银行综合体”,在乡村设立“金融服务站”,对接融入基层融资体系,承担大量金融宣传工作,把金融政策和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把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送到群众手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普惠金融发展成果,增强普惠金融可得性,让更多社会低收入群体获得可得、及时和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顾雷
“专精特新”是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四大产业特征,助推普惠金融产业链的中小企业成长为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质量效益显著的排头兵企业。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我国第三批293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笔者相信,今后将会有更多的中小企业在财政、金融、融资政策组合拳加持下,在普惠金融领域发挥出积极作用,为国民经济全面发展作出更多贡献。
我国为什么要搞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如何有助于普惠金融快速发展?
首先,发展“专精特新”是提升传统行业、培养新兴产业的需要,应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技术和产品升级换代,成长为一大批以“专”为样板的中小企业,在产品用途专门性、生产工艺专业性、技术性能专有性方面更具优势。我们需要大量“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连接“断点”、疏通“堵点”,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最大限度解决“卡脖子”难题,更好服务农户、个体工商户以及农村经济组织,把普惠金融的温暖辐射到千千万万的用户手中。
其次,发展“专精特新”是实现中小企业产业精细化管理的必然需要。我国中小企业产业结构还不合理,一些经济规模要求较高领域的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中小企业发展活力有待增强。因此,发展为一大批具有“精”为特点的中小企业,让中小企业尽快建立更加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通过精细化管理,加快合作创新模式,采用独特的工艺、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优秀中小企业,有利于与大中型国企协同发展,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形成互补结构,填补普惠金融领域精细产业不足问题。
再次,发展“专精特新”是提升实体经济实力和增加就业的中坚力量。“中航证券中国经济周期”指标显示:从当前经济的阶段性发展看,今年三季度M2增速、社会融资、银行贷款等指标均走弱,下半年国内经济增速将会放缓,经济增长面临较大压力。为此,国内经济发展不能再走过去纯粹依靠基建和房地产的老路,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就是以“专精特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目前,我国企业99%以上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总计4200多万户,遍布一二三产业,涉及各种所有制形式,覆盖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全国中小企业仅占用全部企业贷款余额的40.7%,中小企业所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全国60%以上,缴纳税金占全国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尤其在疫情期间,“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表现可圈可点。根据初步统计:湖南、四川等地“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复工率已经达到了98%以上,安排了大量就业人员。这个数据充分说明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然之路,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稳定就业、增加税收、改善民生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拥有一大批具有“新”为特征的中小企业,让更多的农村偏远地区经济组织能够依靠科技力量,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和经济附加值,推动应用新技术大力发展专业化生产,推进产品(技术)的普惠性,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最后,由于市场发展环境复杂多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强、管理水平不高,导致融资难、融资贵。因此,中小企业迫切需要合理措施加以引导,演变为一大批以“特”为标志的中小企业。在后疫情时代,增强中小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多措并举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专精特新”转型,创新更多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资源配置结构,设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专项,发挥小额信贷作用,推动互金平台、地方商业银行和农信社开展“专精特新”专项融资服务,提供低成本、中长期的微型贷款。例如,很多小贷公司或中小型非银行金融机构为解决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城市社区设立“银行综合体”,在乡村设立“金融服务站”,对接融入基层融资体系,承担大量金融宣传工作,把金融政策和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把质优价廉的金融服务送到群众手上,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普惠金融发展成果,增强普惠金融可得性,让更多社会低收入群体获得可得、及时和可观的经济收入,提高全社会人民群众生活满意度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