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维权团队”协助恶意逃废债

发布时间:2021-11-04 08:53:29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本报记者 仇兆燕

“信用卡还不上,两个方法帮你解决;信用卡逾期怎么办,朱律师告诉你……”在社交平台和网购平台上,一些“维权团队”异常活跃。他们向消费者承诺,能通过投诉、协商等方式帮助消费者无利息分期还款,甚至可减免部分欠款。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这些“非法代理投诉”或“反催收联盟”萌生于网贷盛行之时。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信用卡持卡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于是,银行信用卡成为“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的“重灾区”。

借助网络获客

“‘非法代理投诉’或‘反催收联盟’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触达消费者‘需求’。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短视频平台、交流社区等专门寻找目标客群,再辅以有针对性的话术进行欺骗。”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介绍。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以“欠某银行信用卡3万元,目前已经逾期一个月无法还上”为由加入两个信用卡逾期维权QQ群。在这些群里,一些“热心人士”会交流分享信用卡逾期处置经验。当记者提出如何才能解决问题、避免被催收时,立即收到群主的私信邀请。

在详细了解了欠款所在银行后,该“热心人士”表示,可以协助记者将欠款谈成60期的分期,而且不会产生任何利息,不会有催收,也不会被起诉。

同时,这位“热心人士”提供了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由他们全权办理,记者只需要按要求提供卡号、个人身份证等信息即可,收费标准是欠款总额的5%;另一种则是他们协助处理,费用是按照欠款银行卡数量收取,大致费用为每张500元左右。无论记者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的处理结果并无差异。

“这是‘反催收联盟’的典型做法。”李先生长期从事信用卡催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某消费金融公司,听到记者的经历后确定地说道。

李先生强调,“反催收联盟”就是专门帮助债务人恶意逃废债的组织,差别主要在谁负责出面。“全权委托办理的方式,出面的是这些人。如果选择协助处理,他们会给委托人做培训,教委托人通过‘网络投诉、信访、打电话’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施压,达到恶意投诉的目的。”他表示。

干扰金融机构正常运营

“今年1-9月,监管部门正式转办我中心的客户投诉中,要求协商还款类投诉占比达65.35%,疑似黑灰产投诉比例约32%。”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进行采访时,该中心副总裁谭少慧介绍。

类似这样的“非法代理投诉”已经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的烦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P2P金融风险得到治理后,很多“黑灰产中介”开始转向银行,抓住银行怕投诉、怕负面舆情的心理,违法代理信用卡投诉。这已经严重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秩序,影响金融机构对正常消费者的服务。

恶意投诉如何判定?某消金公司负责贷后业务的张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不少套路能够反推出来:“恶意投诉的人在与催收人员沟通过程中,会不断引导你去说一些违规的话,甚至主动辱骂你。只要催收人员回击了,他就会拿着录音到监管部门去投诉,甚至可以一天打二十几通投诉电话,公司处理起来压力非常大。”

此外,许多“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案例都涉嫌伪造证据,甚至会因为套路相同而“撞车”。根据平安银行披露的一个案例,该行一信用卡持卡人翁某曾以患抑郁症为由,要求撤销8个月的逾期记录,多次打进热线要求维护征信并提供一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证明材料。无独有偶,信用卡持卡人陈某,也因未按时还款产生逾期,投诉称其曾在上海治疗重度抑郁症,要求维护其征信,也提交了一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书作为证明材料。

平安银行监测到异常后,进一步到实地核实,但并未查到这两位客户的住院、门诊记录,确认材料造假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

张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近两年来,“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等发展得非常快。

究其原因,苏筱芮表示,首先,市场需求持续存在。由于个人的法律知识有限,与金融机构谈判很难掌握相应的技巧和话术,因此,部分群体希望借助这种非法手段来达成自身延期还款、减少还款的目的。其次,非法代理维权、代理投诉处于“擦边球”状态且手段隐蔽,缺乏有效的处置案例,对从事此类业务人员不能够形成震慑效果。最后,部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识别手段或制度上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

“此外,机构‘内鬼’与外部非法代理投诉机构相互勾结。近年来,代理投诉行业确实有增多或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苏筱芮说。

“‘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这些手段发展得快,也与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监管上的缺位有关。”李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最早的“反催收联盟”是通过各种论坛、抖音“大V”推出来的,做几个小视频,就能吸引到很多客户。目前,受“超前消费”等观念影响,信用卡、消费贷逾期客户呈现低龄化特征,而常常泡在互联网上、熟练穿梭于各大平台间的正是这批消费者。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各个机构内部评分机制不同,协商还款尺度不同,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人员层出不穷、屡屡得手的原因。


“维权团队”协助恶意逃废债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1-04

□本报记者 仇兆燕

“信用卡还不上,两个方法帮你解决;信用卡逾期怎么办,朱律师告诉你……”在社交平台和网购平台上,一些“维权团队”异常活跃。他们向消费者承诺,能通过投诉、协商等方式帮助消费者无利息分期还款,甚至可减免部分欠款。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走访调查中了解到,这些“非法代理投诉”或“反催收联盟”萌生于网贷盛行之时。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信用卡持卡客户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受到影响,于是,银行信用卡成为“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的“重灾区”。

借助网络获客

“‘非法代理投诉’或‘反催收联盟’主要通过线上方式触达消费者‘需求’。例如,通过微信公众号、QQ群、短视频平台、交流社区等专门寻找目标客群,再辅以有针对性的话术进行欺骗。”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介绍。

《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以“欠某银行信用卡3万元,目前已经逾期一个月无法还上”为由加入两个信用卡逾期维权QQ群。在这些群里,一些“热心人士”会交流分享信用卡逾期处置经验。当记者提出如何才能解决问题、避免被催收时,立即收到群主的私信邀请。

在详细了解了欠款所在银行后,该“热心人士”表示,可以协助记者将欠款谈成60期的分期,而且不会产生任何利息,不会有催收,也不会被起诉。

同时,这位“热心人士”提供了两种收费方式:一种是由他们全权办理,记者只需要按要求提供卡号、个人身份证等信息即可,收费标准是欠款总额的5%;另一种则是他们协助处理,费用是按照欠款银行卡数量收取,大致费用为每张500元左右。无论记者选择哪种方式,最终的处理结果并无差异。

“这是‘反催收联盟’的典型做法。”李先生长期从事信用卡催收工作,现就职于北京某消费金融公司,听到记者的经历后确定地说道。

李先生强调,“反催收联盟”就是专门帮助债务人恶意逃废债的组织,差别主要在谁负责出面。“全权委托办理的方式,出面的是这些人。如果选择协助处理,他们会给委托人做培训,教委托人通过‘网络投诉、信访、打电话’等方式向金融机构施压,达到恶意投诉的目的。”他表示。

干扰金融机构正常运营

“今年1-9月,监管部门正式转办我中心的客户投诉中,要求协商还款类投诉占比达65.35%,疑似黑灰产投诉比例约32%。”近日,《中国银行保险报》记者在民生银行信用卡中心进行采访时,该中心副总裁谭少慧介绍。

类似这样的“非法代理投诉”已经成为银行等金融机构共同的烦恼。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P2P金融风险得到治理后,很多“黑灰产中介”开始转向银行,抓住银行怕投诉、怕负面舆情的心理,违法代理信用卡投诉。这已经严重干扰了金融机构的正常运营秩序,影响金融机构对正常消费者的服务。

恶意投诉如何判定?某消金公司负责贷后业务的张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不少套路能够反推出来:“恶意投诉的人在与催收人员沟通过程中,会不断引导你去说一些违规的话,甚至主动辱骂你。只要催收人员回击了,他就会拿着录音到监管部门去投诉,甚至可以一天打二十几通投诉电话,公司处理起来压力非常大。”

此外,许多“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案例都涉嫌伪造证据,甚至会因为套路相同而“撞车”。根据平安银行披露的一个案例,该行一信用卡持卡人翁某曾以患抑郁症为由,要求撤销8个月的逾期记录,多次打进热线要求维护征信并提供一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证明材料。无独有偶,信用卡持卡人陈某,也因未按时还款产生逾期,投诉称其曾在上海治疗重度抑郁症,要求维护其征信,也提交了一份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书作为证明材料。

平安银行监测到异常后,进一步到实地核实,但并未查到这两位客户的住院、门诊记录,确认材料造假后向公安机关报案。

呈现产业化发展趋势

张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近两年来,“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等发展得非常快。

究其原因,苏筱芮表示,首先,市场需求持续存在。由于个人的法律知识有限,与金融机构谈判很难掌握相应的技巧和话术,因此,部分群体希望借助这种非法手段来达成自身延期还款、减少还款的目的。其次,非法代理维权、代理投诉处于“擦边球”状态且手段隐蔽,缺乏有效的处置案例,对从事此类业务人员不能够形成震慑效果。最后,部分金融机构缺乏有效识别手段或制度上存在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

“此外,机构‘内鬼’与外部非法代理投诉机构相互勾结。近年来,代理投诉行业确实有增多或向产业化发展的趋势。”苏筱芮说。

“‘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这些手段发展得快,也与社交媒体平台在内容监管上的缺位有关。”李先生告诉《中国银行保险报》,最早的“反催收联盟”是通过各种论坛、抖音“大V”推出来的,做几个小视频,就能吸引到很多客户。目前,受“超前消费”等观念影响,信用卡、消费贷逾期客户呈现低龄化特征,而常常泡在互联网上、熟练穿梭于各大平台间的正是这批消费者。

此外,业内人士普遍表示,各个机构内部评分机制不同,协商还款尺度不同,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反催收”“非法代理投诉”人员层出不穷、屡屡得手的原因。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