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记者观察: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

发布时间:2021-11-02 21:03:3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王方琪】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识和迫切行动。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碳减排阵营。我国在2020年9月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占比最大的温室气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六种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碳排放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与简称。同时,由于在交通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达99%,因此,碳排放更多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达峰是指一个组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入平台期的过程。平台期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在某个水平,年均增速接近于零,不会发生明显波动。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利用二氧化碳吸收技术抵消一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简单来说,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实现对等。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大于每年森林的吸收量,仅凭森林吸收根本无法实现碳中和。因此,除了植树造林,还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将额外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处理。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总体战略部署,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绘制出了清晰的蓝图。

在经济发展层面,《意见》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了“双碳”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还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意见》指出应当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运输结构、交通工具和个人层面作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的攻关和使用,要强化基础研究的布局和先进技术的推广,特别提到了要加速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氢能和碳捕捉等技术;提高对外绿色发展低碳水平。《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

为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业可以推动资源配置绿色化,资金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向绿色化、环保化行业转移。


记者观察:应对气候变化与“双碳”目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1-02

中国银行保险报网讯【记者 王方琪】

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同挑战。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

应对气候变化是人类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人类的共识和迫切行动。在此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加入碳减排阵营。我国在2020年9月宣布,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二氧化碳是占比最大的温室气体。《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明确了六种需要控制的温室气体,分别是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和六氟化硫。碳排放指的是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与简称。同时,由于在交通行业排放的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占比达99%,因此,碳排放更多是指二氧化碳的排放。

碳达峰是指一个组织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进入平台期的过程。平台期指的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稳定在某个水平,年均增速接近于零,不会发生明显波动。碳中和是指一个组织利用二氧化碳吸收技术抵消一年内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简单来说,就是让二氧化碳排放量与二氧化碳吸收量实现对等。

目前,全球每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远远大于每年森林的吸收量,仅凭森林吸收根本无法实现碳中和。因此,除了植树造林,还要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并且利用先进技术将额外排放的二氧化碳吸收处理。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公布了《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作出总体战略部署,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绘制出了清晰的蓝图。

在经济发展层面,《意见》旨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为了“双碳”目标能够顺利实现,还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和对外贸易方面进行了总体部署。《意见》指出应当加强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从运输结构、交通工具和个人层面作出了具体要求;要加强绿色低碳重大科技的攻关和使用,要强化基础研究的布局和先进技术的推广,特别提到了要加速发展低碳零碳负碳、氢能和碳捕捉等技术;提高对外绿色发展低碳水平。《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快建设绿色贸易体系,推进绿色“一带一路”的建设。

为实现“双碳”目标,金融业可以推动资源配置绿色化,资金从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向绿色化、环保化行业转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