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全面促进普惠金融

发布时间:2021-10-25 08:16:54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顾雷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项研究认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8.5亿网民,其中大多数是支付宝、微信或数字人民币用户,预计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突破9亿。但是支付宝、微信也好,普惠金融也罢,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后,再想继续发展,只能在深度上下功夫,挖掘金融科技和信息数据价值成为未来主要增长点。为此,用数字经济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今天,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关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更关系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问题,成为普惠金融跃上发展新台阶的关键因素。因为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帮助普惠金融市场主体重构经营模式,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融入国有经济大循环,发挥普惠金融助推脱贫攻坚、防止返贫、服务民生和乡村振兴的长远作用。

但是,我国各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较大差距,西北地区普惠金融总体上相比东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因动力不足,比如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上海市和青海省。如果不依靠数字经济,这种差距是不会自动缩小和弥合的。所以,要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让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普惠金融成为缓解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解决方案,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第一,数据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资金支持,发挥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农牧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交叉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和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加速普惠型产品与服务迭代,让数字超越地理障碍,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竞争力。

第二,数字经济有助于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往往具有需求数额小、周期短、分散化特征,使得传统金融服务与农村需求不匹配,经常发生产品逆向选择、行业发展滞后、资金增加迟缓等诸多问题。但是,通过“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可实现数字金融普惠性、共享性,促进贫困落后地区创业创新,更好满足乡镇中小微企业分散化、小额的资金需求。例如,近年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互金平台搭建了数据金融平台,下沉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小微企业、私人农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与农信等机构合作提供支付、借贷、保险、清算等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12月,仅“惠农贷”就为300多万农村用户提供了超过3500亿元的小额贷款,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稳步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村金融创业创新获得充足的资金供给,让资金流入田间地头,让偏远地区农户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温暖。

同时,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模式整合,依托数字技术精准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智慧农业,不仅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突破农产品产销限制,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还能形成农业生产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村资本、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流通效率。

第三,数字经济打破了时空界限,模糊了产业边界,形成了开放、多边的经济模式。以灵活就业为例,在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工作场所、收入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均不同于传统就业,尤其在疫情期间,灵活就业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压力,对稳定社会就业和提高劳务人员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疫情期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领域总就业人数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其余1855万均是灵活就业。显然,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数字经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可为。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普惠型经营模式,让网络链接千家万户,让数据服务寻常百姓,不断提升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公共服务水平,尤其在教育培训、养老慈善、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救助等普惠领域,为群众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优惠的公共服务,让低收入人群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在共享数字经济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增强抵抗疫情风险能力。我国为什么能够控制好疫情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字技术在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在疫情最严重期间,数字技术也可以保证我们不用外出,在家中完成工作、学习、用餐以及娱乐活动。对于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数字金融更是功不可没。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精准放贷的贷款量每增长1%,疫情冲击程度就可以减少2.57%,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这意味着,如果全国数字经济达到一定水准,疫情对经济冲击程度还会大幅下降,数字普惠金融也将继续对中小微企业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全面促进普惠金融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5

□顾雷

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握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健康发展。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项研究认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共有8.5亿网民,其中大多数是支付宝、微信或数字人民币用户,预计到2022年这个数字将突破9亿。但是支付宝、微信也好,普惠金融也罢,发展规模达到一定级别后,再想继续发展,只能在深度上下功夫,挖掘金融科技和信息数据价值成为未来主要增长点。为此,用数字经济助推普惠金融发展就成为当务之急。

今天,发展数字经济不仅关乎实施网络强国战略,更关系到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普惠金融深度融合问题,成为普惠金融跃上发展新台阶的关键因素。因为数字经济可以推动各类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帮助普惠金融市场主体重构经营模式,促使各类市场主体融合,实现跨界发展,打破时空限制,延伸产业链条,融入国有经济大循环,发挥普惠金融助推脱贫攻坚、防止返贫、服务民生和乡村振兴的长远作用。

但是,我国各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存在较大差距,西北地区普惠金融总体上相比东南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内因动力不足,比如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得分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上海市和青海省。如果不依靠数字经济,这种差距是不会自动缩小和弥合的。所以,要抢占数字经济制高点,让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的普惠金融成为缓解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金融解决方案,构建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新格局。

第一,数据经济促进普惠金融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资金支持,发挥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将我国制造业、服务业、农牧业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提升5G技术、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的交叉融合,开展中小企业数字赋能行动和数字化转型行动,加快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加速普惠型产品与服务迭代,让数字超越地理障碍,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核心竞争力。

第二,数字经济有助于乡村振兴最终实现。农村金融往往具有需求数额小、周期短、分散化特征,使得传统金融服务与农村需求不匹配,经常发生产品逆向选择、行业发展滞后、资金增加迟缓等诸多问题。但是,通过“数字经济+普惠金融”可实现数字金融普惠性、共享性,促进贫困落后地区创业创新,更好满足乡镇中小微企业分散化、小额的资金需求。例如,近年来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互金平台搭建了数据金融平台,下沉服务机构,直接面对农户、返乡创业大学生、小微企业、私人农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并与农信等机构合作提供支付、借贷、保险、清算等金融服务。截至2020年12月,仅“惠农贷”就为300多万农村用户提供了超过3500亿元的小额贷款,有力促进了乡村振兴稳步发展,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农村金融创业创新获得充足的资金供给,让资金流入田间地头,让偏远地区农户享受到数字普惠金融带来的温暖。

同时,数字经济有助于推动农业产业链模式整合,依托数字技术精准创新“三农”金融服务模式,建立大数据、云计算的现代智慧农业,不仅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管理水平,突破农产品产销限制,带动农业转型升级,还能形成农业生产规模效应,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农村资本、土地、劳动力生产要素流通效率。

第三,数字经济打破了时空界限,模糊了产业边界,形成了开放、多边的经济模式。以灵活就业为例,在劳动关系、劳动时间、工作场所、收入报酬、保险福利等方面均不同于传统就业,尤其在疫情期间,灵活就业有效缓解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用工压力,对稳定社会就业和提高劳务人员收入作出了积极贡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数字文化产业就业研究报告(2020)》显示,疫情期间,我国数字文化产业中游戏、电竞、直播和网络文学领域总就业人数3000万人,其中,全职就业约为1145万人,其余1855万均是灵活就业。显然,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数字经济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大有可为。推进“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文化”普惠型经营模式,让网络链接千家万户,让数据服务寻常百姓,不断提升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公共服务水平,尤其在教育培训、养老慈善、医疗健康、食品安全、社会救助等普惠领域,为群众提供更智能、更便捷、更优惠的公共服务,让低收入人群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在共享数字经济成果上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第五,增强抵抗疫情风险能力。我国为什么能够控制好疫情蔓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数字技术在复工复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在疫情最严重期间,数字技术也可以保证我们不用外出,在家中完成工作、学习、用餐以及娱乐活动。对于小微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数字金融更是功不可没。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一项研究显示,利用数字技术进行精准放贷的贷款量每增长1%,疫情冲击程度就可以减少2.57%,有效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疫情难关。这意味着,如果全国数字经济达到一定水准,疫情对经济冲击程度还会大幅下降,数字普惠金融也将继续对中小微企业发挥更大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