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田国立: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

发布时间:2021-10-20 08:08:15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赵辉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以视频方式出席“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并致辞。他指出,银行业要特别关注数字化与绿色浪潮两大趋势。绿色金融理念理应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才能赢得未来。


田国立

金融机构需要强化三点共识

他认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金融机构需要强化三点共识:

其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确保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其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肇因;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丧失又会损害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加剧气候恶化。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互为支撑,必须协同推进。

其三,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统计,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年均资金缺口约7110亿美元。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同时避免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带来金融风险。

他提到,传统银行曾被比喻为“21世纪的恐龙”,被视为一个行将灭绝的经济物种。实际上,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否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他指出,当前的银行业要特别关注两大趋势,即数字化与绿色浪潮,数字化转型成为热词,绿色金融理念更应该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投身并融入丰富多样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生态,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才能赢得未来。

努力书写靓丽的“绿色答卷”

他告诉与会者,建行将绿色作为新金融实践的生态底色,积极支持绿色转型发展,努力书写靓丽的“绿色答卷”:

持续扩展绿色金融的生态版图。建行构建生态友好型投融资模式,加快推动信贷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截至9月末,建行的绿色贷款突破1.6万亿元。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足迹遍布全国——在安徽,以境外筹资转贷款,完善了被誉为物种资源“基因库”、物种遗传“繁育场”和“实验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了1881种生物。在内蒙古,支持企业探索植树治沙与光伏治沙“双向碳中和”模式,使库布齐沙漠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100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在湖北,支持长江大保护战略,助力三峡集团首批排水系统改造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在云南,助力西双版纳野象谷栈道修建,为普洱亚洲象栖息地生态恢复、食源地建设等提供资金监管及结算服务,推动解决10群181头亚洲象栖息地退化问题,帮助大象永享诗意家园。

持续丰富绿色金融的生态内涵。建行开展科技、普惠、共享的新金融行动,搭建“智汇生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建行协助开发的云南省一部手机办事通,率先上线“政务事项跨省通办”“碳达峰碳中和专栏”,就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减少碳足迹”的新金融生动实践。建行连续多年发行多币种绿色金融债,承销国内首批碳中和债、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场反响热烈;发布“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作为创始股东推动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加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行在明晟ESG评级中获评A级,位居全球大行领先水平。

持续筑牢绿色金融的风险底线。建行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实施环境与气候风险“一票否决”,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风险融入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生物多样性审查成为项目评估的前置程序, “两高”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田国立总结道,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有效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刻不容缓、责无旁贷。建行将进一步立足中国特色、擦亮生态底色、彰显金融本色,积极参与、推动、引领生态友好型银行的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建行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实现信贷占比及增速双提升,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田国立: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10-20

□记者 赵辉

近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田国立以视频方式出席“银行业金融机构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主题论坛并致辞。他指出,银行业要特别关注数字化与绿色浪潮两大趋势。绿色金融理念理应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才能赢得未来。


田国立

金融机构需要强化三点共识

他认为,当前,全球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重大风险。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呵护自然 人人有责”,作为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公民,金融机构需要强化三点共识:

其一,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生物多样性保护对确保全球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已明确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

其二,生物多样性保护要与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一方面,气候变化是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肇因;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丧失又会损害生态系统碳封存能力、加剧气候恶化。应对气候变化与保护生物多样性互为支撑,必须协同推进。

其三,金融机构应主动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统计,全球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年均资金缺口约7110亿美元。金融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广泛动员社会资金,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同时避免投融资活动对生物多样性产生负面影响,带来金融风险。

他提到,传统银行曾被比喻为“21世纪的恐龙”,被视为一个行将灭绝的经济物种。实际上,任何物种的生存与否取决于能否适应环境的变化。他指出,当前的银行业要特别关注两大趋势,即数字化与绿色浪潮,数字化转型成为热词,绿色金融理念更应该成为行业共识。银行只有投身并融入丰富多样的自然与经济社会生态,勇于探索企业增长与绿色发展共生共荣的模式,做绿色浪潮的驾驭者,才能赢得未来。

努力书写靓丽的“绿色答卷”

他告诉与会者,建行将绿色作为新金融实践的生态底色,积极支持绿色转型发展,努力书写靓丽的“绿色答卷”:

持续扩展绿色金融的生态版图。建行构建生态友好型投融资模式,加快推动信贷结构绿色低碳转型。截至9月末,建行的绿色贷款突破1.6万亿元。其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足迹遍布全国——在安徽,以境外筹资转贷款,完善了被誉为物种资源“基因库”、物种遗传“繁育场”和“实验室”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保护了1881种生物。在内蒙古,支持企业探索植树治沙与光伏治沙“双向碳中和”模式,使库布齐沙漠生物种类从不足10种增加到530种,100多种绝迹多年的野生动植物再次出现。在湖北,支持长江大保护战略,助力三峡集团首批排水系统改造及水生态修复工程。在云南,助力西双版纳野象谷栈道修建,为普洱亚洲象栖息地生态恢复、食源地建设等提供资金监管及结算服务,推动解决10群181头亚洲象栖息地退化问题,帮助大象永享诗意家园。

持续丰富绿色金融的生态内涵。建行开展科技、普惠、共享的新金融行动,搭建“智汇生态”绿色金融服务平台,以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绿色发展。建行协助开发的云南省一部手机办事通,率先上线“政务事项跨省通办”“碳达峰碳中和专栏”,就是“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减少碳足迹”的新金融生动实践。建行连续多年发行多币种绿色金融债,承销国内首批碳中和债、首批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市场反响热烈;发布“建行-万得绿色ESG债券发行指数”,作为创始股东推动设立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加入《“一带一路”绿色投资原则》。建行在明晟ESG评级中获评A级,位居全球大行领先水平。

持续筑牢绿色金融的风险底线。建行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理念,实施环境与气候风险“一票否决”,将气候与生物多样性风险融入信贷业务全流程管理,生物多样性审查成为项目评估的前置程序, “两高”贷款占比持续下降。

田国立总结道,生物安全关乎人民生命健康,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乃至重塑世界格局的重要力量。共同守护地球家园,有效阻止生物多样性丧失,刻不容缓、责无旁贷。建行将进一步立足中国特色、擦亮生态底色、彰显金融本色,积极参与、推动、引领生态友好型银行的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和生态保护补偿改革,加大对绿色、循环、低碳经济的支持力度。“十四五”期间,建行将在生物多样性领域实现信贷占比及增速双提升,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贡献力量。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