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强
离开国内寿险行业4年多时间,回来有一点风云突变的感觉。寿险业一直被认为是朝阳行业。回来加入太保,跑了很多机构,做了很多调研,跟内外勤同事、非太保同业做了很大交流,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迷惘”。为什么寿险突然这么难卖了?寿险人未来在哪里?
从1992年友邦首先把营销员模式带进来之后,中国寿险业经历了高速发展。30年是一个大周期,我们经历了一开始营销员的模式创新,后来进入高利率产品驱动、分红险、万能险、银保业务到人口红利大发展,整个发展过程都经历过挑战,但这都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次面临的挑战形势非常严峻。这个“断崖式”的挑战确实是大家心中的共同问题。
一个大周期之后,要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们要创造“第二曲线”。整个中国保险行业也要进入了“第二曲线”。“第二曲线” 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破不立。我们要破什么?我们要立什么?这是每个从业者尤其管理层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需求侧三不变
是不是需求侧改变了?老百姓不再需要保险了?或者保险已经买够了?其实需求侧的发展才刚刚开始。2009年我回国的时候,保险业经历了金融海啸,市场也出现一轮下跌。那时候我说中国的保险业只是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你只看到红色,还没看到热度。但看看现在的保险市场,可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已经历了一段热度,但是远远没有到骄阳烈火的阶段。
去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跨过1万美元,从国外经验来看,5000美元到3.5万美元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快速通道,1万美元以上是超快速通道。
如下几个因素将支撑未来保险业的增长。第一,中国保险渗透率和密度仍然处于非常低的位置。尤其对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保险的渗透率应该远远高过西方国家,因为儒家文化三个特点:一是爱家庭,二是爱储蓄,三是厌恶风险、厌恶不确定性,这三个都是保险发展的核心引擎。所以对我们来讲,需求空间仍然巨大。第二,中国的社会结构会进入一个明显的转型,正走向“共同富裕”。正逐渐形成橄榄形的,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而中等收入群体是保险消费的核心群体,也就意味着未来保险消费人群会快速成长。第三,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保险需求增长。随着社会向老龄化、多子化发展,将来我们人口结构是哑铃形的。未来的保险消费主体是这个结构的夹心层群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对保险、财富、理财的需求巨大,再加上老龄化带来的高储蓄、高债务模式,会进一步会推动大家对保险的需求。总结下来,保险需求侧有三个不变:经济增长支撑力不变、家庭结构支撑力不变、保障需求旺盛态势不变。
是什么变了
但是什么变了?消费者对供给侧匹配产生新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后,保险需求发生了改变。这个群体消费者有两个特点:一是很理性;二是更加专业。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保险的情形远远超过他们通过营销员、银行人员了解的情形,所以出现了错配。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人由于财务需求多元化,需要有人帮他们做个性化、专业化的理财建议,需要有人给他们做出资产配置的建议、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们调研发现,保险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他们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消费者告诉我们一件事:“我宁可不买也不会因为人情而买,我宁可不买也不会因为产品促销而买。”把保险产品当成互联网商品来促销,把保险产品当成“双十一”商品来促销,这种模式一去不复返了。
寿险转型也要“芯”含量
供给侧变化倒逼那些真正提供一对一服务的营销员要做到职业化。中国科技产业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芯片,寿险转型也要“芯”含量,这不是一个新的技巧,而是技术含量的转型。粗犷经营在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消费者已经不再接受这种经营。什么是粗犷的经营?什么是旧的路径?一是人海战术,但拉人头时代、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砸再多钱增员也没有用,而且砸得越多效果越差,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了。二是用自保件来冲业绩,业务品质越来越差,不仅有合规风险、业务品质风险,更重要的是这些业务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自欺欺人。三是短期激励。我的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们保险业一年只做一件事,就是“开门红”。过去5年里面,很多寿险公司每年的一月份业绩都是一柱擎天, 剩下的都是勒紧裤腰带,尤其是销售人员,饿了三四个月,再吃撑1个月,这种“保费搬家”的模式非常低端,希望我们不要再做搬运工。
“开门红”要不要做?一定要做,但一定要有“芯”,一定要有技术含量,要从客户出发、从产品出发、从质量出发、从营销员的品质出发,而不是做搬运工。
我们一定要破圈,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模式。老模式就是程咬金的三把板斧:人力驱动+短期激励+产品炒作,导致老的工作路径。相对应的工作行为是:人海战术、产说会、增客户、内勤驱动、短期冲刺。我们一定要改成新的模式,实现真正职业化、长期的牵引,实现真正的客户经营。新的行为模式是优增优育,一对一销售,不是增客户而是服务客户、养客户,内勤驱动转型成自主经营,短期冲刺变成长期持续。
绝大部分公司知道自己做什么,也有公司知道自己怎么做,但非常少的公司在探讨,我们为什么做?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保险业进入“第二曲线”之际,要问我们: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给客户提供什么价值?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保险的初心在哪里?
今天,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险业也一样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是时候问我们自己保险行业的空气和清水是什么了,就是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是自砸饭碗、自掘坟墓。保险是无形产品,客户每年给我们付保费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的一个承诺,这要多大的信任啊!但如果我们继续老模式做下去,就会失去信任,别人就会捡起信任。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共担,把保险做成令人尊敬的伟大行业。
(本文根据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2021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的演讲摘编而成)
□蔡强
离开国内寿险行业4年多时间,回来有一点风云突变的感觉。寿险业一直被认为是朝阳行业。回来加入太保,跑了很多机构,做了很多调研,跟内外勤同事、非太保同业做了很大交流,都有一个共同的词:“迷惘”。为什么寿险突然这么难卖了?寿险人未来在哪里?
从1992年友邦首先把营销员模式带进来之后,中国寿险业经历了高速发展。30年是一个大周期,我们经历了一开始营销员的模式创新,后来进入高利率产品驱动、分红险、万能险、银保业务到人口红利大发展,整个发展过程都经历过挑战,但这都是一个局部性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
这次面临的挑战形势非常严峻。这个“断崖式”的挑战确实是大家心中的共同问题。
一个大周期之后,要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我们要创造“第二曲线”。整个中国保险行业也要进入了“第二曲线”。“第二曲线” 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破不立。我们要破什么?我们要立什么?这是每个从业者尤其管理层需要进一步思考的地方。
需求侧三不变
是不是需求侧改变了?老百姓不再需要保险了?或者保险已经买够了?其实需求侧的发展才刚刚开始。2009年我回国的时候,保险业经历了金融海啸,市场也出现一轮下跌。那时候我说中国的保险业只是早上六七点钟的太阳,你只看到红色,还没看到热度。但看看现在的保险市场,可能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 已经历了一段热度,但是远远没有到骄阳烈火的阶段。
去年中国人均GDP刚刚跨过1万美元,从国外经验来看,5000美元到3.5万美元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快速通道,1万美元以上是超快速通道。
如下几个因素将支撑未来保险业的增长。第一,中国保险渗透率和密度仍然处于非常低的位置。尤其对于儒家文化的国家,保险的渗透率应该远远高过西方国家,因为儒家文化三个特点:一是爱家庭,二是爱储蓄,三是厌恶风险、厌恶不确定性,这三个都是保险发展的核心引擎。所以对我们来讲,需求空间仍然巨大。第二,中国的社会结构会进入一个明显的转型,正走向“共同富裕”。正逐渐形成橄榄形的,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社会结构。而中等收入群体是保险消费的核心群体,也就意味着未来保险消费人群会快速成长。第三,人口结构变化推动保险需求增长。随着社会向老龄化、多子化发展,将来我们人口结构是哑铃形的。未来的保险消费主体是这个结构的夹心层群体。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所以对保险、财富、理财的需求巨大,再加上老龄化带来的高储蓄、高债务模式,会进一步会推动大家对保险的需求。总结下来,保险需求侧有三个不变:经济增长支撑力不变、家庭结构支撑力不变、保障需求旺盛态势不变。
是什么变了
但是什么变了?消费者对供给侧匹配产生新的要求。当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到中等收入群体后,保险需求发生了改变。这个群体消费者有两个特点:一是很理性;二是更加专业。他们通过互联网了解保险的情形远远超过他们通过营销员、银行人员了解的情形,所以出现了错配。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人由于财务需求多元化,需要有人帮他们做个性化、专业化的理财建议,需要有人给他们做出资产配置的建议、风险管理的建议。
我们调研发现,保险消费者需求在变化,他们越来越需要专业化的服务。消费者告诉我们一件事:“我宁可不买也不会因为人情而买,我宁可不买也不会因为产品促销而买。”把保险产品当成互联网商品来促销,把保险产品当成“双十一”商品来促销,这种模式一去不复返了。
寿险转型也要“芯”含量
供给侧变化倒逼那些真正提供一对一服务的营销员要做到职业化。中国科技产业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芯片,寿险转型也要“芯”含量,这不是一个新的技巧,而是技术含量的转型。粗犷经营在保险发展的初级阶段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消费者已经不再接受这种经营。什么是粗犷的经营?什么是旧的路径?一是人海战术,但拉人头时代、人口红利时代已经过去,砸再多钱增员也没有用,而且砸得越多效果越差,消费者已经用脚投票了。二是用自保件来冲业绩,业务品质越来越差,不仅有合规风险、业务品质风险,更重要的是这些业务是不可持续的,只是自欺欺人。三是短期激励。我的一个朋友跟我开玩笑,说你们保险业一年只做一件事,就是“开门红”。过去5年里面,很多寿险公司每年的一月份业绩都是一柱擎天, 剩下的都是勒紧裤腰带,尤其是销售人员,饿了三四个月,再吃撑1个月,这种“保费搬家”的模式非常低端,希望我们不要再做搬运工。
“开门红”要不要做?一定要做,但一定要有“芯”,一定要有技术含量,要从客户出发、从产品出发、从质量出发、从营销员的品质出发,而不是做搬运工。
我们一定要破圈,打破原有的恶性循环模式。老模式就是程咬金的三把板斧:人力驱动+短期激励+产品炒作,导致老的工作路径。相对应的工作行为是:人海战术、产说会、增客户、内勤驱动、短期冲刺。我们一定要改成新的模式,实现真正职业化、长期的牵引,实现真正的客户经营。新的行为模式是优增优育,一对一销售,不是增客户而是服务客户、养客户,内勤驱动转型成自主经营,短期冲刺变成长期持续。
绝大部分公司知道自己做什么,也有公司知道自己怎么做,但非常少的公司在探讨,我们为什么做?经过几十年的大力发展,保险业进入“第二曲线”之际,要问我们:我们为什么存在?我们给客户提供什么价值?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保险的初心在哪里?
今天,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保险业也一样要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 是时候问我们自己保险行业的空气和清水是什么了,就是诚信!如果失去了诚信就是自砸饭碗、自掘坟墓。保险是无形产品,客户每年给我们付保费只是为了将来某一天的一个承诺,这要多大的信任啊!但如果我们继续老模式做下去,就会失去信任,别人就会捡起信任。所以希望我们大家一起共担,把保险做成令人尊敬的伟大行业。
(本文根据中国太保寿险总经理蔡强在2021中国寿险业转型发展峰会上的演讲摘编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