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辉
9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出席2021中关村论坛时指出,过去20多年,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升了金融的效率和能级,改变了传统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商业模式,重新定义金融的功能和范式。建设银行通过率先实施金融科技战略,正在转型成为“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
在数字化浪潮中,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它不仅仅提升金融业的效率,降低金融的成本,还迅速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半径,推动金融的普惠,让金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如何借助科技改变建行经营模式,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这已经成为田国立心中思考的问题。
科技带来新金融
田国立在这次论坛上指出,“科技+金融”将有力促进资源开放共享,使得金融像糖一样溶入水中,惠及社会普罗大众。作为一名有前瞻性视野的,大型金融机构掌门人,田国立非常坚信科技对金融的巨大作用。他在多次演讲和撰文中,都提到了数字化和科技。他认为,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传统模式的颠覆式改变是大势所趋。
他曾在此前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从自动柜员机的问世到无人银行的出现,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重大变革。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行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然在重塑金融业所依赖的信用基础;随着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积累进化,金融服务将会嵌入任何一个数字场景中,变得更加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驱动着银行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催生出智能化、普惠化、无界化的“新金融”。
他坚定地推崇这个理念,因为他认为新金融是解决传统金融业痛点的唯一途径。正如他所说的,新金融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体系。启示在某种意义上,新金融更多体现为一种新的金融生态。
他提出,如何让数字技术构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让金融资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我们的目标。
新金融与第二发展曲线
这也是田国立作为大型银行掌门人,在传统银行业务走入瓶颈期,的战略选择。今天,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银行所依赖的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开始走向瓶颈;大企业贷款风险加大,竞争白热化;国家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政府信用业务再次受到较大冲击。银行的对公业务开始受到巨大的挑战。建行迫切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在两年前,田国立曾就《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创新未来动力引擎》主题讲话中提出建行的第二发展曲线,核心是未来通过B端赋能、C端突围、G端链接,开启转型和重构,重新定义新时代银行的功能,找到银行新的角色定位。唯有这样,建行才能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普惠方面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第二发展曲线正是新金融理念的落地。他提出新金融包括:一是服务内涵的变化。新金融深入到智慧政务、互联网+监管、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基于融合金融洞察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推动实现高效透明的政府运行、精准智能的城市管理和泛在便利的民生服务,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服务能级显著提升。银行不再仅仅是融资等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而是融智赋能的资源整合者。三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金融走出银行网点柜台,作为底层服务和触角,广泛融入了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生活场景,有效感知需求,为普罗大众提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
新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
田国立曾经在本报撰文时指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投资拉动经济背景下,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市场交易、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以规模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已经相对陈旧。金融“蓄水池”里的“水”很多,但实体经济的“田”却旱涝不均,想要“放水灌溉”,一不小心又会出现“大水漫灌”。如何善治金融之水,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破题之法。
他指出,一系列重量级技术的聚合演进,使金融以数字化的方式重修“水利设施”。5G通信技术使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更迅速、更直接的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张密密实实的水网;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实时地掌握各个用水节点的真实需求和用水情况;借助云计算,水资源可以灵活地实现跨区域调用;人工智能提供自动判断和智能调节的供水能力;区块链则通过对水网的分布式改造,保证供水链条上每一个节点和终端的信息一致性。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活水能够按照社会需求,以健康的方式流入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
新金融实践
田国立不仅仅是新金融理念的提出者,而且是新金融实践的坚定贯彻者。多年来,建行在针对B端(企业端)、C端(用户端)、G端(政府端)痛点,积极构建平台生态,然后以用好互联网思维,运用平台经营模式,不断提高数据资产经营能力,打造新金融生态。
例如,面向企业端,建行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主动授信模型。其画像和授信,不仅针对建行已有客户,更是面向数据所触达的全量客户,这就使得众多没有抵押物、缺少银行信贷记录的人群获得了信贷机会。面向用户端,建设银行搭建的“裕农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在未设立网点的县域乡村,只要是有合法营业执照及固定营业场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现金流充足且信誉良好的商户都可以申请成为“裕农通”服务点。随处可见的小卖部、超市、医务室、供销社等场所都成为了引流金融服务的“水渠”,还通过建行大学“裕农学堂”将金融、农技等培训带到乡间,也装进了农民的手机里。再如,在2018年建行启动了住房租赁战略,助力解决城市住房供求结构性错配等矛盾问题。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住房租赁服务平台,破除信息不对称,并为政府相关部门规范租赁市场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建行将住房租赁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通过长租模式收持老旧房屋、低效楼宇、闲置厂房等,进行更新改造和功能升级,为城市居民、创业者提供居所和经营场所。面向政府端,建设银行开始为地方政府的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的“掌上办”“指尖办”,助力“放管服”改革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化育万物,滋养生命。早在数千年之前,中国就创造了都江堰这一伟大奇迹。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同样关系到百业兴衰、万家忧乐。‘溉水渠成千耦耕’,以数字化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让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可得,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田国立点出了新金融的基本内涵。
□记者 赵辉
9月25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出席2021中关村论坛时指出,过去20多年,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提升了金融的效率和能级,改变了传统金融运行的底层逻辑和商业模式,重新定义金融的功能和范式。建设银行通过率先实施金融科技战略,正在转型成为“最懂金融的科技集团”。
在数字化浪潮中,科技正在深刻地改变着金融,它不仅仅提升金融业的效率,降低金融的成本,还迅速扩大了金融的服务半径,推动金融的普惠,让金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如何借助科技改变建行经营模式,找到新的增长动力,这已经成为田国立心中思考的问题。
科技带来新金融
田国立在这次论坛上指出,“科技+金融”将有力促进资源开放共享,使得金融像糖一样溶入水中,惠及社会普罗大众。作为一名有前瞻性视野的,大型金融机构掌门人,田国立非常坚信科技对金融的巨大作用。他在多次演讲和撰文中,都提到了数字化和科技。他认为,金融科技对普惠金融传统模式的颠覆式改变是大势所趋。
他曾在此前的一次演讲中指出,从自动柜员机的问世到无人银行的出现,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带来了金融行业的重大变革。当前,我们正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行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已然在重塑金融业所依赖的信用基础;随着5G、物联网、边缘计算等技术的积累进化,金融服务将会嵌入任何一个数字场景中,变得更加无形无感和无处不在。科技正在从底层基础设施跃升为顶层创新先导,驱动着银行的流程再造、组织变革和战略转型,催生出智能化、普惠化、无界化的“新金融”。
他坚定地推崇这个理念,因为他认为新金融是解决传统金融业痛点的唯一途径。正如他所说的,新金融是以数据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科技为核心生产工具、以平台生态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现代金融供给服务体系。启示在某种意义上,新金融更多体现为一种新的金融生态。
他提出,如何让数字技术构建起新金融的“水利工程”,让金融活水源源不断地流向实体经济最需要的地方,让金融资源配置公平和有效,才是我们的目标。
新金融与第二发展曲线
这也是田国立作为大型银行掌门人,在传统银行业务走入瓶颈期,的战略选择。今天,伴随着投资拉动的动能衰减和消费时代的到来,银行所依赖的传统的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明显减少;房地产业也已发展到一定地步,开始走向瓶颈;大企业贷款风险加大,竞争白热化;国家规范金融企业对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投融资行为,共同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商业银行传统的政府信用业务再次受到较大冲击。银行的对公业务开始受到巨大的挑战。建行迫切寻找自己的第二曲线。在两年前,田国立曾就《开启第二发展曲线,创新未来动力引擎》主题讲话中提出建行的第二发展曲线,核心是未来通过B端赋能、C端突围、G端链接,开启转型和重构,重新定义新时代银行的功能,找到银行新的角色定位。唯有这样,建行才能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支持普惠方面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第二发展曲线正是新金融理念的落地。他提出新金融包括:一是服务内涵的变化。新金融深入到智慧政务、互联网+监管、新型智慧城市等“数字中国”建设的各个领域,基于融合金融洞察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数字治理能力,推动实现高效透明的政府运行、精准智能的城市管理和泛在便利的民生服务,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二是服务能级显著提升。银行不再仅仅是融资等传统金融服务的提供者,而是融智赋能的资源整合者。三是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方式更加灵活多元。金融走出银行网点柜台,作为底层服务和触角,广泛融入了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养老等各种生活场景,有效感知需求,为普罗大众提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暖服务。
新金融之水浇灌实体经济
田国立曾经在本报撰文时指出,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投资拉动经济背景下,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扩大生产规模、促进市场交易、实现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然而,随着经济动能转换和结构调整,以规模增长为标志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在向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传统金融“水利设施”已经相对陈旧。金融“蓄水池”里的“水”很多,但实体经济的“田”却旱涝不均,想要“放水灌溉”,一不小心又会出现“大水漫灌”。如何善治金融之水,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更好地支持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破题之法。
他指出,一系列重量级技术的聚合演进,使金融以数字化的方式重修“水利设施”。5G通信技术使金融机构与客户之间建立起更迅速、更直接的连接,相当于构筑了一张密密实实的水网;通过大数据技术,我们能够实时地掌握各个用水节点的真实需求和用水情况;借助云计算,水资源可以灵活地实现跨区域调用;人工智能提供自动判断和智能调节的供水能力;区块链则通过对水网的分布式改造,保证供水链条上每一个节点和终端的信息一致性。通过数字技术,金融活水能够按照社会需求,以健康的方式流入实体经济的田间阡陌。
新金融实践
田国立不仅仅是新金融理念的提出者,而且是新金融实践的坚定贯彻者。多年来,建行在针对B端(企业端)、C端(用户端)、G端(政府端)痛点,积极构建平台生态,然后以用好互联网思维,运用平台经营模式,不断提高数据资产经营能力,打造新金融生态。
例如,面向企业端,建行通过组合工商、税务、电力等多维度信息交叉验证,对小微企业进行立体式全息画像,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建立主动授信模型。其画像和授信,不仅针对建行已有客户,更是面向数据所触达的全量客户,这就使得众多没有抵押物、缺少银行信贷记录的人群获得了信贷机会。面向用户端,建设银行搭建的“裕农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在未设立网点的县域乡村,只要是有合法营业执照及固定营业场所、拥有一部智能手机、现金流充足且信誉良好的商户都可以申请成为“裕农通”服务点。随处可见的小卖部、超市、医务室、供销社等场所都成为了引流金融服务的“水渠”,还通过建行大学“裕农学堂”将金融、农技等培训带到乡间,也装进了农民的手机里。再如,在2018年建行启动了住房租赁战略,助力解决城市住房供求结构性错配等矛盾问题。借助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住房租赁服务平台,破除信息不对称,并为政府相关部门规范租赁市场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建行将住房租赁与城市更新结合起来,通过长租模式收持老旧房屋、低效楼宇、闲置厂房等,进行更新改造和功能升级,为城市居民、创业者提供居所和经营场所。面向政府端,建设银行开始为地方政府的智慧政务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推动实现“省市县乡村”五级公共服务的“掌上办”“指尖办”,助力“放管服”改革和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
“水化育万物,滋养生命。早在数千年之前,中国就创造了都江堰这一伟大奇迹。金融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水源之一,同样关系到百业兴衰、万家忧乐。‘溉水渠成千耦耕’,以数字化技术重修金融‘水利工程’,让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可得,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摆在每一个金融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田国立点出了新金融的基本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