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破解中小银行被“降级”之困

发布时间:2021-08-12 09:18:0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李凤文

近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的风险状况一直为市场所关注。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城商行、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遭“降级”,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导致这些地方银行机构评级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受区域经济增速放缓、信用环境弱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逾期贷款显著增加,同时拨备水平不足,甚至低于监管要求。二是盈利能力弱化乃至亏损,资本充足率下降,偿债能力下降。三是资产结构问题突出,贷款客户集中度高,非标投资占比高,且部分风险暴露。另外,还有的大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拍卖以及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股权稳定性差,给公司治理带来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导致地方银行评级下调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受经济整体增长放缓、转型发展的影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冲击,由此也导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质量下降。同时,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让利实体经济的号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利的增长等,这是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是导致银行“降级”的唯一理由。

此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了逆周期监管政策调整。为有效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应对不良贷款可能会增加的不利影响,原银监会于2018年3月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以此督促商业银行有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期间,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政策,继续“松绑”不良贷款,提高不良容忍度,并且鼓励银行提足拨备,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避免风险积累。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3.02万亿元。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加大市场乱象整治力度,加强对中小银行机构的引导,鼓励支持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尤其是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并指导中小银行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做实资产分类,提足拨备,多渠道补充资本,努力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健性,收到良好效果。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1.8%,拨备覆盖率187.14%,资本充足率14.51%,除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外,其他两项指标均向好。虽然个别地方银行机构风险有所凸显,但银行业整体是稳健的。

个别地方银行机构评级被下调,除上述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内部因素。如有的地方银行客户及行业风险较为集中,一旦某一客户或某一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的公司治理存在欠缺,疏于贷款管理,导致不良贷款上升;有的虽然盈利增加,但却注重分红而忽视积累,致使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且低于监管要求等。

因此,就目前个别银行存在的问题来看,有效破解被“降级”之困,还需从完善公司治理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多做文章。

一方面,中小银行机构要准确市场定位,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在地方具有人缘、地缘等多种优势,了解地方经济结构、特色及发展战略,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符合自身实际。要转变经营理念,避免盲目扩张和违规竞争,努力降低负债成本,拓展盈利空间,增强盈利能力。同时,杜绝贷款垒大户和行业过度集中问题,应针对地方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实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努力提升客户体验,为其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要强化贷款“三查”,严格管控信贷风险,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提升风险管理与经营能力,确保稳健经营。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社会形象。中小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三会一层”职责定位,并落地执行。尤其是要加强对大股东的管理,防止大股东违规抵押银行股权和对银行正常经营的不正当干涉。积极吸收优质股东参与银行治理,确保股东的稳定和有足够的能力为银行补充资本,避免由于股东的经常变动给银行造成声誉风险。

除此之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应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中小银行应注重考虑内源性资本补充,在利润分配上要留有积蓄,留足发展后劲,避免分净吃光。在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地方政府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财政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为地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降低资本补充门槛,让更多的中小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永续债等各种资本补充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为中小银行稳健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承德银保监分局)


破解中小银行被“降级”之困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12

□李凤文

近段时间以来,中小银行的风险状况一直为市场所关注。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已有多家城商行、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遭“降级”,社会关注度进一步提升。

据了解,导致这些地方银行机构评级调整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受区域经济增速放缓、信用环境弱化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不良贷款、逾期贷款显著增加,同时拨备水平不足,甚至低于监管要求。二是盈利能力弱化乃至亏损,资本充足率下降,偿债能力下降。三是资产结构问题突出,贷款客户集中度高,非标投资占比高,且部分风险暴露。另外,还有的大股东存在股权质押、拍卖以及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的情况,股权稳定性差,给公司治理带来不利影响。

由此可见,导致地方银行评级下调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受经济整体增长放缓、转型发展的影响,叠加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地方经济发展尤其是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到严重冲击,由此也导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要客户的地方法人银行机构不良贷款增加,资产质量下降。同时,银行业积极响应国家让利实体经济的号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盈利的增长等,这是无可争辩的客观事实。但这并不是导致银行“降级”的唯一理由。

此前,监管部门就已经开始了逆周期监管政策调整。为有效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应对不良贷款可能会增加的不利影响,原银监会于2018年3月印发《关于调整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的通知》,将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由150%调整为120%-150%,贷款拨备率监管要求由2.5%调整为1.5%-2.5%。以此督促商业银行有效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不良贷款处置力度,真实反映资产质量,腾出更多信贷资源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在应对疫情对经济发展影响期间,监管部门接连出台政策,继续“松绑”不良贷款,提高不良容忍度,并且鼓励银行提足拨备,加大不良贷款核销力度,避免风险积累。2020年,银行业共处置不良贷款3.02万亿元。

与此同时,监管部门加大市场乱象整治力度,加强对中小银行机构的引导,鼓励支持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尤其是注重服务地方经济、服务中小微企业、服务“三农”。并指导中小银行机构完善公司治理,做实资产分类,提足拨备,多渠道补充资本,努力化解金融风险,提高经营的稳健性,收到良好效果。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率1.8%,拨备覆盖率187.14%,资本充足率14.51%,除资本充足率较上年末下降0.19个百分点外,其他两项指标均向好。虽然个别地方银行机构风险有所凸显,但银行业整体是稳健的。

个别地方银行机构评级被下调,除上述客观因素外,更重要的在于自身内部因素。如有的地方银行客户及行业风险较为集中,一旦某一客户或某一行业出现问题,就会影响到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有的公司治理存在欠缺,疏于贷款管理,导致不良贷款上升;有的虽然盈利增加,但却注重分红而忽视积累,致使资本充足率有所下降且低于监管要求等。

因此,就目前个别银行存在的问题来看,有效破解被“降级”之困,还需从完善公司治理及内部管理等方面多做文章。

一方面,中小银行机构要准确市场定位,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地方中小银行机构在地方具有人缘、地缘等多种优势,了解地方经济结构、特色及发展战略,定位于服务地方经济符合自身实际。要转变经营理念,避免盲目扩张和违规竞争,努力降低负债成本,拓展盈利空间,增强盈利能力。同时,杜绝贷款垒大户和行业过度集中问题,应针对地方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实际,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金融产品,努力提升客户体验,为其提供便捷化的金融服务,培养客户的忠诚度。要强化贷款“三查”,严格管控信贷风险,加大不良处置力度,提升风险管理与经营能力,确保稳健经营。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提升社会形象。中小银行机构要进一步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三会一层”职责定位,并落地执行。尤其是要加强对大股东的管理,防止大股东违规抵押银行股权和对银行正常经营的不正当干涉。积极吸收优质股东参与银行治理,确保股东的稳定和有足够的能力为银行补充资本,避免由于股东的经常变动给银行造成声誉风险。

除此之外,不可忽视的一点是应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中小银行应注重考虑内源性资本补充,在利润分配上要留有积蓄,留足发展后劲,避免分净吃光。在外源性资本补充方面,地方政府要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财政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多种方式为地方中小银行补充资本。与此同时,监管部门也要降低资本补充门槛,让更多的中小银行通过资本市场、发行永续债等各种资本补充债券方式筹集资金,补充资本,提高资本充足率,以增强其抵御风险能力,为中小银行稳健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承德银保监分局)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