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赵阿兴:灾难面前要有自救互救能力

发布时间:2021-08-09 08:54:52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赵阿兴

古今中外,灾难教训中得出的一条黄金标准就是,在受灾人群中,掌握了灾难自救技能和防灾物资的人数占比越高,在第一时间成功脱险逃生的人数就越多,自救互救的成功率就越大,灾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就相对较低。原因不言自明,在紧急状况下越早一秒脱离险情,生命就越早一秒有保障。自救的成功者越多,互救的有生力量就越大。在灾难初期,“时间就是生命”获得充分的体现。

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急场面和生命损失,很多情况下都是当事人未能当机立断并及时脱离险境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在安逸的和平环境,在当前及上溯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民教育中灾难意识教育缺位,自我保护的主观认识淡薄。二是无论在主观意识还是行为准则方面,缺乏对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认知。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地阐明: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不能胜天是现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法逾越的规则。

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敬畏自然;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竭尽所能,努力提升自救能力,努力把损失降至最低,是面对灾难的正确选择。

在郑州特大暴雨灾难时刻,一名刚刚经过面试、笔试,进入到试工培训阶段第一天的青年于逸飞,通过自媒体,在世人面前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在灾难面前更凸显自救互救能力弥足珍贵的样本。

对于普通百姓,如何提升弥足珍贵的灾难自救能力是十分迫切和现实的问题。

自救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各种灾难场景的清晰认知,需要强大的知识库、案例库的经验积累。它既需要涉猎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习和训练是提升自救能力的左膀右臂。行为人应对灾难的思维判断和处置方式决定着行为人自救能力的水平高低,乃至行动准则。譬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局部战争,各种灾难场景的自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无论如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准则。

自救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必备的物资准备,包括信息支持和通讯保障。譬如说家庭应急包的准备与内容更新,其既可以应对日常的不时之需,也可以作为灾难时刻的物资储备。应采取“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做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建议保险公司借助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发挥保险的服务与保障功能,通过“保险五进入”(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的渠道,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普及自救互救的知识,展示自救互救的设备,提升自救互救的能力。从优化防灾减损、服务民生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保险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退休教授、国际资深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专家,现任太平再(中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赵阿兴:灾难面前要有自救互救能力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8-09

□赵阿兴

古今中外,灾难教训中得出的一条黄金标准就是,在受灾人群中,掌握了灾难自救技能和防灾物资的人数占比越高,在第一时间成功脱险逃生的人数就越多,自救互救的成功率就越大,灾难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也就相对较低。原因不言自明,在紧急状况下越早一秒脱离险情,生命就越早一秒有保障。自救的成功者越多,互救的有生力量就越大。在灾难初期,“时间就是生命”获得充分的体现。

然而,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危急场面和生命损失,很多情况下都是当事人未能当机立断并及时脱离险境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在安逸的和平环境,在当前及上溯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民教育中灾难意识教育缺位,自我保护的主观认识淡薄。二是无论在主观意识还是行为准则方面,缺乏对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认知。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地阐明: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不能胜天是现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法逾越的规则。

提高个人的防范意识,敬畏自然;对于随时可能发生的灾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预防为主,竭尽所能,努力提升自救能力,努力把损失降至最低,是面对灾难的正确选择。

在郑州特大暴雨灾难时刻,一名刚刚经过面试、笔试,进入到试工培训阶段第一天的青年于逸飞,通过自媒体,在世人面前为我们演绎了一场在灾难面前更凸显自救互救能力弥足珍贵的样本。

对于普通百姓,如何提升弥足珍贵的灾难自救能力是十分迫切和现实的问题。

自救能力的提升需要对各种灾难场景的清晰认知,需要强大的知识库、案例库的经验积累。它既需要涉猎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学习和训练是提升自救能力的左膀右臂。行为人应对灾难的思维判断和处置方式决定着行为人自救能力的水平高低,乃至行动准则。譬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局部战争,各种灾难场景的自救都有其各自的特点。但是无论如何,敬畏自然、尊重生命是最基本的准则。

自救能力的提升还需要必备的物资准备,包括信息支持和通讯保障。譬如说家庭应急包的准备与内容更新,其既可以应对日常的不时之需,也可以作为灾难时刻的物资储备。应采取“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做到“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建议保险公司借助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的活动,发挥保险的服务与保障功能,通过“保险五进入”(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的渠道,采取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交流,普及自救互救的知识,展示自救互救的设备,提升自救互救的能力。从优化防灾减损、服务民生保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不断提升保险消费者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退休教授、国际资深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专家,现任太平再(中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