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特大暴雨灾害个人如何防灾减损

发布时间:2021-07-29 08:47:03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赵阿兴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7月16日以来,河南省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水与内涝。截至7月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的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9人,直接经济损失715.29亿元。多地出现道路中断、交通停运、通讯受阻、停水、停电、停燃气的情况。

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城市内涝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属于天灾,具有不可抗力的属性。从目前所获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损失的数据考量,此次特大暴雨对于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城市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对于城市居民的困扰,不亚于一次局部战争。

古人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对此次灾难中暴露出来的防灾减损短板进行系统梳理,充分汲取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并探讨可行的应对方案,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总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命损失,很多情况下都是当事人未能当机立断并及时脱离险境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在安逸的和平环境,在当前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民教育中灾难意识教育缺位,自我保护的主观认识淡漠。二是无论是在主观意识还是行为准则方面,缺乏对于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认知。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地阐明: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不能胜天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法逾越的事实。

在全球极端灾害事件频发之际,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灾难防范意识,提升防灾减损水平,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减轻生命财产损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躲不开绕不过的实际问题。

加强灾难防范意识。就是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敬畏自然,枕戈待旦,毫不懈怠。对于不可抗力的天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竭尽所能,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提升防灾减损水平,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灾减损既需要涉猎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灾难的基础知识与科学普及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虚拟现实的灾难现场模拟,沉浸式、体验式普及知识,诸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火场逃生、交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局部战争等灾难场景与减轻灾害损失的对比,从娃娃开始,从家庭入手,从自身做起,把灾难救援的科学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全体国民都能够认识灾难、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防灾备灾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与日常生活,并传播给身边的人,将有助于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特别是有助于提升个人面临灾难时的自救互救能力与水平。

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自救互救能力源于军事医学,引申到灾害学领域。自救能力是指自我摆脱困难环境的能力。互救能力是指指导或者是帮助他人摆脱困难环境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灾难的认知和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不知道如何避险、怎样自救以及互救,贻误时机,造成灾难,严重影响生命与财产安全。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是最有效、最及时的灾难救援方式,是在关键时刻保护自身及其周边人生命财产安全最可靠、最有力的武器。持之以恒的学习和训练是增强自救互救能力的左膀右臂。参加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短期训练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接受必要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是增强个人自救互救能力的捷径。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需要知识与物资两方面的储备。譬如说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推荐的家庭应急包(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它的准备与内容更新,既可以应对日常的不时之需,也可以当做灾难时刻的物资储备。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这不仅是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的初心与初衷,也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目的与标准。我们的初心就是虽然天灾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经过努力,通过加强灾难防范意识提升防灾减损水平,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补齐防灾减损短板,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彻底改变“轻事先预防、重事故救援、叹损失无补”的倾向,将灾难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在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和补齐个人的防灾减损短板方面,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既具有行业所独有的技术特点与市场优势,又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的企业特征。只不过是目前在防灾防损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已。以此次灾难事故中损失较大、表现抢眼的“水淹车”为例,从防灾减损意识到自救互救能力,有多少家保险公司按照“预防为主”的思路,事先主动为车险的承保客户提供了“涉水驾驶”方面的防灾减损知识培训及实操训练?又有多少保险营销员为“车上乘员”提供过水淹没汽车底盘以后就应该果断弃车逃生,半秒都不要耽搁的保险警示?倘若我们的保险公司与汽车销售商、被保险人密切合作,通过类似于品牌俱乐部或者是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将本来在保险会计核算中列支的“防灾防损费”以及按照《安全生产法》计提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的一小部分用于上述的工作,哪怕是只有百分之几的成效,其保险理赔中赔付款的减少都会远远超出以上工作支出。正所谓,投入防灾防损1元,抵得上救灾10元,更抵得上抗灾100元,甚至相当于灾后重建1000元。由上可知,如何通过金融工具补齐个人的防灾减损短板,保障客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银行业保险业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退休教授、国际资深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专家,现任太平再(中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特大暴雨灾害个人如何防灾减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7-29

□赵阿兴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7月16日以来,河南省遭遇罕见持续强降雨,引发洪水与内涝。截至7月26日12时,此轮强降雨造成河南全省150个县(市、区)1558个乡镇的1290.74万人受灾,因灾死亡69人,直接经济损失715.29亿元。多地出现道路中断、交通停运、通讯受阻、停水、停电、停燃气的情况。

特大暴雨所造成的城市内涝是自然灾害的一种,属于天灾,具有不可抗力的属性。从目前所获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秩序损失的数据考量,此次特大暴雨对于河南省郑州市及其周边城市所造成的破坏以及对于城市居民的困扰,不亚于一次局部战争。

古人云:“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对此次灾难中暴露出来的防灾减损短板进行系统梳理,充分汲取教训,痛定思痛、举一反三,并探讨可行的应对方案,彰显“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理念,是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

总结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生命损失,很多情况下都是当事人未能当机立断并及时脱离险境造成的。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多年来生活在安逸的和平环境,在当前及以前很长一段时间,国民教育中灾难意识教育缺位,自我保护的主观认识淡漠。二是无论是在主观意识还是行为准则方面,缺乏对于敬畏自然和尊重生命的认知。我们必须要正视现实、实事求是地阐明:在灾难面前,人类是非常渺小的,人不能胜天是在现有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阶段无法逾越的事实。

在全球极端灾害事件频发之际,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灾难防范意识,提升防灾减损水平,增强自救互救能力,减轻生命财产损失,是生活在现代社会中躲不开绕不过的实际问题。

加强灾难防范意识。就是要从主客观两方面敬畏自然,枕戈待旦,毫不懈怠。对于不可抗力的天灾,要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要坚持预防为主,竭尽所能,在现有条件下,努力把自然灾害风险和损失降至最低。同自然灾害抗争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更加自觉地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防灾减灾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不断从抵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实践中总结经验,落实责任、完善体系、整合资源、统筹力量,提高全民防灾抗灾意识,全面提高国家综合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提升防灾减损水平,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防灾减损既需要涉猎广泛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知识为基础,同时也是一门专业性和实践性很强的技术。灾难的基础知识与科学普及是行之有效的途径之一。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成果,通过虚拟现实的灾难现场模拟,沉浸式、体验式普及知识,诸如地震、洪水、台风、滑坡、泥石流、雨雪冰冻、火场逃生、交通安全、公共卫生事件,乃至局部战争等灾难场景与减轻灾害损失的对比,从娃娃开始,从家庭入手,从自身做起,把灾难救援的科学知识普及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让全体国民都能够认识灾难、尊重生命、敬畏自然,将防灾备灾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工作实际与日常生活,并传播给身边的人,将有助于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与水平,特别是有助于提升个人面临灾难时的自救互救能力与水平。

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自救互救能力源于军事医学,引申到灾害学领域。自救能力是指自我摆脱困难环境的能力。互救能力是指指导或者是帮助他人摆脱困难环境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很大一部分人由于灾难的认知和知识技能储备不足,不知道如何避险、怎样自救以及互救,贻误时机,造成灾难,严重影响生命与财产安全。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是最有效、最及时的灾难救援方式,是在关键时刻保护自身及其周边人生命财产安全最可靠、最有力的武器。持之以恒的学习和训练是增强自救互救能力的左膀右臂。参加专业的培训机构或者短期训练营(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接受必要的知识学习与技能培训,是增强个人自救互救能力的捷径。增强自救互救能力需要知识与物资两方面的储备。譬如说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构推荐的家庭应急包(家庭应急物资储备建议清单),它的准备与内容更新,既可以应对日常的不时之需,也可以当做灾难时刻的物资储备。做到“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

减轻生命财产损失。这不仅是政府、企业、家庭与个人的初心与初衷,也是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的目的与标准。我们的初心就是虽然天灾难以避免,但我们可以经过努力,通过加强灾难防范意识提升防灾减损水平,增强自救互救能力,补齐防灾减损短板,减轻生命财产损失,彻底改变“轻事先预防、重事故救援、叹损失无补”的倾向,将灾难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限度。

在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和补齐个人的防灾减损短板方面,保险业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既具有行业所独有的技术特点与市场优势,又具有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兼收并蓄的企业特征。只不过是目前在防灾防损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而已。以此次灾难事故中损失较大、表现抢眼的“水淹车”为例,从防灾减损意识到自救互救能力,有多少家保险公司按照“预防为主”的思路,事先主动为车险的承保客户提供了“涉水驾驶”方面的防灾减损知识培训及实操训练?又有多少保险营销员为“车上乘员”提供过水淹没汽车底盘以后就应该果断弃车逃生,半秒都不要耽搁的保险警示?倘若我们的保险公司与汽车销售商、被保险人密切合作,通过类似于品牌俱乐部或者是联谊会等多种形式,将本来在保险会计核算中列支的“防灾防损费”以及按照《安全生产法》计提的企业“安全生产费”的一小部分用于上述的工作,哪怕是只有百分之几的成效,其保险理赔中赔付款的减少都会远远超出以上工作支出。正所谓,投入防灾防损1元,抵得上救灾10元,更抵得上抗灾100元,甚至相当于灾后重建1000元。由上可知,如何通过金融工具补齐个人的防灾减损短板,保障客户的人身和财产安全,银行业保险业还任重道远,大有可为。

(作者系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退休教授、国际资深风险防范与危机管理专家,现任太平再(中国)保险公司独立董事、中国灾害防御协会理事)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