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智超
企业对自身成长性的认识影响其战略布局。很多初创企业对战略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影响了对大势和对自身估值的判断。经常有战略理论家说,一个公司的战略眼光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未来。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显然这个理论家没有办过公司。公司成立在第一阶段应该想的是怎么活下来,所谓的愿景一般是为了鼓励企业家和员工,更多的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而不是真的战略。在投资机构和投行,笔者见过、访谈过数以百计的各类高层管理人员,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千亿、百亿身家的企业家,没有人在微时想过战略,都是先活下来,再找机会赚更多的钱让企业壮大,争取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所谓的战略都是跟着执行走的,因为机会总是瞬息万变,无论从政策、大的经济环境还是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都不一定按照三年的战略规划走。中国变化太快了,没有谁敢制定五年或者十年的战略,即使制定了也是空谈。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能为执行而存在的战略等同于空谈,只有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被不断完善和充实的战略才是切合实际的战略,才是能够被企业家和员工认可的战略。
在战略不能担当起引领公司发展的“明灯”时,就要靠企业家本身的行动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了。在民营企业中,这一点是企业成长最核心的因素。2015年有一个很火的公益广告牌——“老板别哭”,为这些在经济困难期还能撑起公司运营,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的老板们点赞。不过这也只是广告打气,并不能在实质上解决一个企业的生存问题,这也不是战略能够解决的问题。战略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对自己的心态做一个调节,对员工做一个鼓励。在环境不好时,在实际的执行运作中根本无暇顾及战略的意义和指导性,或者不夸张地说战略在此时甚至毫无用处,连“强心针”的功能都不具备。
战略为执行导入动力方能体现出指导价值。大公司的愿景都是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指导下,在实际控制人的野心勃勃中提炼出来的。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且可持续性强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全国几千万家公司里面才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实现战略所需要的规范性是要靠花钱得来的。随着国家的税法等政策越来越严格,监管部门的执法越来越深入,很多中小公司也必须按照规范性的路子走,而投资机构对规范企业的认可和资本市场入口的逐渐拓宽,给为规范性买单的企业带来了希望,规范性的钱没有白花,可以筑巢引凤,有凤来仪。有了资本的涌入和加持,企业的发展才有实实在在的动力,原来不敢想的方案也敢付诸实践了。在这个时候,战略的重要性和其对公司发展动力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在某些“不得不”面前,企业家选择了一条勇往直前的道路,那就是上市。战略思想的“变现”源于在资本市场能够变现,否则并不能让企业家的兴奋点迸发,对战略奉为圭臬的动力也源于此。
执行为战略反哺能进一步体现战略的价值。在战略意图一步步通过执行来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高中低层的执行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对战略进行体悟,进而形成微妙的感受,比如对战略的误解、反对、认同。由于执行者所处层面的区别,使得获取的信息、接触的人群、对公司战略的执行偏差都会有所不同,各个部门在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企业的当家人,是要统揽全局,多维度、全方位用前瞻的眼光不断修正战略方向,在执行过程中发掘战略的误判和亮点,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战略方针下一步践行的基石。
战略可以严谨地适时改变才是活战略。在根据实践过程判断出战略是否应该调整的前提下,企业家本身对战略的可调整性的认可才是重要的。对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企业作为“孩子”来培养的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成才更重要,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战略是为孩子成才服务的,不囿于形式,只为更好的发展。执行过程中带来的心态改变很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企业家本身通过身边的朋友或者环境,意识到了此前战略的偏差,也会不断地“日三省吾身”,在战略层面的改变也是为了今后在执行层面能提前躲过陷阱,谋定而后动,“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定位准确,再从战术层面部署,执行效率会事半功倍。
执行可以完美地落地才是对战略好的执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场上的说法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为企业谋长久长足发展,重在执行的力度和完美程度。企业是一步步扎实地成长起来的,不是空谈战略就能谈出来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员工的执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生死存亡,企业经营有大开大合的战略部署,也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执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是否强大和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都影响到了企业发展,下属员工的执行效率也会给企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除非是时势造英雄,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熔喷布和口罩厂商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是偶然现象,但也给企业创造了拓展业务条线,据此改变战略的机会,更有可能借此机会走向资本市场,达到中小企业原来不可企及的高度。
企业生存只靠战略是不可行的,只靠一个不变的战略更不可能实现企业家的追求,只有在脚踏实地地执行事务过程中,因地因时制宜地改变,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
(作者系中国光大控股董事总经理)
□于智超
企业对自身成长性的认识影响其战略布局。很多初创企业对战略的理解是模糊的,甚至是盲目的,影响了对大势和对自身估值的判断。经常有战略理论家说,一个公司的战略眼光决定了这家公司的未来。这在理论上是可行的,但是显然这个理论家没有办过公司。公司成立在第一阶段应该想的是怎么活下来,所谓的愿景一般是为了鼓励企业家和员工,更多的是一种信念的力量,而不是真的战略。在投资机构和投行,笔者见过、访谈过数以百计的各类高层管理人员,其中不乏上市公司千亿、百亿身家的企业家,没有人在微时想过战略,都是先活下来,再找机会赚更多的钱让企业壮大,争取在自己的领域做到出类拔萃。所谓的战略都是跟着执行走的,因为机会总是瞬息万变,无论从政策、大的经济环境还是从社会发展进程来看,都不一定按照三年的战略规划走。中国变化太快了,没有谁敢制定五年或者十年的战略,即使制定了也是空谈。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不能为执行而存在的战略等同于空谈,只有在执行过程中能够被不断完善和充实的战略才是切合实际的战略,才是能够被企业家和员工认可的战略。
在战略不能担当起引领公司发展的“明灯”时,就要靠企业家本身的行动力和捕捉机会的能力了。在民营企业中,这一点是企业成长最核心的因素。2015年有一个很火的公益广告牌——“老板别哭”,为这些在经济困难期还能撑起公司运营,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和工资的老板们点赞。不过这也只是广告打气,并不能在实质上解决一个企业的生存问题,这也不是战略能够解决的问题。战略改变不了大环境,只能对自己的心态做一个调节,对员工做一个鼓励。在环境不好时,在实际的执行运作中根本无暇顾及战略的意义和指导性,或者不夸张地说战略在此时甚至毫无用处,连“强心针”的功能都不具备。
战略为执行导入动力方能体现出指导价值。大公司的愿景都是在麦肯锡等咨询公司的指导下,在实际控制人的野心勃勃中提炼出来的。超过3000万元净利润且可持续性强的公司并不多,因此全国几千万家公司里面才有4000多家上市公司,实现战略所需要的规范性是要靠花钱得来的。随着国家的税法等政策越来越严格,监管部门的执法越来越深入,很多中小公司也必须按照规范性的路子走,而投资机构对规范企业的认可和资本市场入口的逐渐拓宽,给为规范性买单的企业带来了希望,规范性的钱没有白花,可以筑巢引凤,有凤来仪。有了资本的涌入和加持,企业的发展才有实实在在的动力,原来不敢想的方案也敢付诸实践了。在这个时候,战略的重要性和其对公司发展动力的影响就体现出来了。在这些因素的推动下,在某些“不得不”面前,企业家选择了一条勇往直前的道路,那就是上市。战略思想的“变现”源于在资本市场能够变现,否则并不能让企业家的兴奋点迸发,对战略奉为圭臬的动力也源于此。
执行为战略反哺能进一步体现战略的价值。在战略意图一步步通过执行来实现的过程中,无论是高中低层的执行者都会有意无意地对战略进行体悟,进而形成微妙的感受,比如对战略的误解、反对、认同。由于执行者所处层面的区别,使得获取的信息、接触的人群、对公司战略的执行偏差都会有所不同,各个部门在所遇到的问题也会有很大的差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作为企业的当家人,是要统揽全局,多维度、全方位用前瞻的眼光不断修正战略方向,在执行过程中发掘战略的误判和亮点,在实践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也是战略方针下一步践行的基石。
战略可以严谨地适时改变才是活战略。在根据实践过程判断出战略是否应该调整的前提下,企业家本身对战略的可调整性的认可才是重要的。对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把企业作为“孩子”来培养的企业家来说,没有什么比孩子的成才更重要,为了孩子,可以不惜一切代价,战略是为孩子成才服务的,不囿于形式,只为更好的发展。执行过程中带来的心态改变很重要,另一方面也可以是企业家本身通过身边的朋友或者环境,意识到了此前战略的偏差,也会不断地“日三省吾身”,在战略层面的改变也是为了今后在执行层面能提前躲过陷阱,谋定而后动,“预则立,不预则废”,战略定位准确,再从战术层面部署,执行效率会事半功倍。
执行可以完美地落地才是对战略好的执行。“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场上的说法在企业经营中同样适用,为企业谋长久长足发展,重在执行的力度和完美程度。企业是一步步扎实地成长起来的,不是空谈战略就能谈出来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员工的执行都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生死存亡,企业经营有大开大合的战略部署,也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执行。企业家的管理能力是否强大和企业本身的管理制度是否完善都影响到了企业发展,下属员工的执行效率也会给企业发展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除非是时势造英雄,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很多熔喷布和口罩厂商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这种是偶然现象,但也给企业创造了拓展业务条线,据此改变战略的机会,更有可能借此机会走向资本市场,达到中小企业原来不可企及的高度。
企业生存只靠战略是不可行的,只靠一个不变的战略更不可能实现企业家的追求,只有在脚踏实地地执行事务过程中,因地因时制宜地改变,才能更好地制定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战略。
(作者系中国光大控股董事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