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车险“后综改”该竞争什么?

发布时间:2021-06-11 08:34:00    作者: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姚奕

2015年6月,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开始启动。第一轮费改经过三个批次覆盖全国,正式拉开了费改从文件构想到落地市场的大幕,接下来的二次费改、三次费改,把试点范围扩大,“核保系数”和“渠道系数”范围进一步放开,直至合二为一进行简化处理,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定价权,也赋予企业更多的竞争维度,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空间。经过6年,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我国车险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二,但距离市场做强还存在相当距离。

作为一名关注车险市场改革的科研人员,笔者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次费改对于消费者更换保险公司的影响。研究发现,分三批推进的一次费改对于消费者换保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本稳固的市场结构被搅动了。在价格变得更加自主透明后,险企有了更多可以打的牌,而消费者也获得了实在的折扣,增加了市场中消费者的流动,这是改革实现初衷的信号。从公司规模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前三大保险公司(“老三家”,即人保、平安、太平洋)的业务有所流出,转入了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从地区层面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车险市场集中度原本较高的地区之内消费者换保显著增加。从消费者风险类型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消费者普遍增加了换保,而低风险的消费者换保的概率更高。也就是说,一次费改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企业、地区层面的市场势力,降低了市场集中度,增加了竞争;而这一竞争是有利于消费者,尤其是低风险消费者的。他们用脚投票,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作为一名普通的车险消费者,笔者负责自己以及父母家中多辆车的投保,也亲身感受险企在车险费改前后价格策略的连续变化。费改前,每次买车险都有琳琅满目的“赠品”,从加油卡、购物卡、手机APP给点数兑换现金,乃至留银行账户等返款,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且数月一换,感觉如入云雾,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机关。想来都是“七折令”下价格管制死了,保险公司绞尽脑汁从费用上改道借名,可谓创新不断。可这样带来的是保费虚高、效率低下、渠道为王、管理混乱。以笔者自己数次投保的历史数据测算,各种赠品、返现的实际折价大约占商业车险保费的25%-35%之间,这个额度相当惊人。那反过来算,假定这真是一个普遍现象和代表性数据,那估算起来车险保费虚高可达33%-50%。如果世界第二大车险市场主要是靠保费返现、送卡实现的,那么,穿着皇帝的新衣就敢沾沾自喜了么?那全国车主再努把力,多交保费多返卡,成为全球第一大车险市场指日可待。只是这样的“好”成绩让人心有戚戚焉,所以车险综改不得不改,必须要改。中医讲究“先泻再补”“虚不受补”,因而改革必须先把费用压实,保费坐实,哪怕这面临着保费规模的必然下降,这是改革阵痛、纠错,“泻”的一部分。而后才能够补。补什么?补上真正的竞争。

竞争不应该是在费用层面的竞争,巧立名目等方面的创新。第一个层面是价格竞争,费改放开了价格,给予了企业更多的定价权。那么如何更精确地定价,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该降的降,该升的升,该拒的拒。商业保险不是“大锅饭”。第二个层面是服务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送几张洗车券、代驾券,或者竞争哪家多送几次油、接电、紧急救援(毕竟谁能十次八次的忘了加油充电)这些比较“皮毛”和鸡肋的服务。服务是全方位的周到、体贴、效率和宾至如归。如果有一天汽车出险,无论何时何地,车主不需要着急上火下来吵架,不需要原地等待几个小时耽误工作,不需要自己去定损修车提车,而只是打一个电话,有理赔人员开车来接手后续的事情,给一辆服务车辆车主直接开走使用,直到车子修好约定时间地点送还,一切熨帖而顺畅,相信很多车主愿意为这样的保险服务多付钱,而且这样的消费者恐怕不在少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车损并不仅仅是修车的损失,包括了事前事后的各种繁杂和时间成本,如果全流程的服务跟上,消费者体验得到满足,那么车险就不再是同质化的竞争,不再是代理人电话里的聒噪和絮絮不止。最后一层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其实,车险产品还存在很多可以创新的方向。从很多年前就听到业界对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硬件设施和软件升级带来的车险风险更新换代的种种讨论和“狼来了”的焦虑,但时至今日,“狼”真的看到些眉目了,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着,保险业却并没有动真格地推出新产品。改变总有一天要到的,人们的消费习惯、驾驶习惯、驾驶场景都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或者“敌不动,我不动”不是总能行得通。真正针对消费者需要的车险去开发,在定价、保障和服务方面做出点不同来,才是竞争中的强者,能笑到最后的赢家。

市场竞争和改革都是一个过程,但改革是非改不可的了,这样才能离一个真正强大的保险市场更近一点。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长聘副教授)


车险“后综改”该竞争什么?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1-06-11

□姚奕

2015年6月,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批试点开始启动。第一轮费改经过三个批次覆盖全国,正式拉开了费改从文件构想到落地市场的大幕,接下来的二次费改、三次费改,把试点范围扩大,“核保系数”和“渠道系数”范围进一步放开,直至合二为一进行简化处理,赋予企业更多的自主定价权,也赋予企业更多的竞争维度,给消费者更多选择空间。经过6年,改革成效初步显现。我国车险市场规模已经是全球第二,但距离市场做强还存在相当距离。

作为一名关注车险市场改革的科研人员,笔者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研究了一次费改对于消费者更换保险公司的影响。研究发现,分三批推进的一次费改对于消费者换保产生了积极影响,原本稳固的市场结构被搅动了。在价格变得更加自主透明后,险企有了更多可以打的牌,而消费者也获得了实在的折扣,增加了市场中消费者的流动,这是改革实现初衷的信号。从公司规模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前三大保险公司(“老三家”,即人保、平安、太平洋)的业务有所流出,转入了其他中小型保险公司。从地区层面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车险市场集中度原本较高的地区之内消费者换保显著增加。从消费者风险类型的异质性来看,一次费改后消费者普遍增加了换保,而低风险的消费者换保的概率更高。也就是说,一次费改在一定程度上撼动了企业、地区层面的市场势力,降低了市场集中度,增加了竞争;而这一竞争是有利于消费者,尤其是低风险消费者的。他们用脚投票,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

作为一名普通的车险消费者,笔者负责自己以及父母家中多辆车的投保,也亲身感受险企在车险费改前后价格策略的连续变化。费改前,每次买车险都有琳琅满目的“赠品”,从加油卡、购物卡、手机APP给点数兑换现金,乃至留银行账户等返款,方式方法层出不穷,且数月一换,感觉如入云雾,不知道这次又是什么机关。想来都是“七折令”下价格管制死了,保险公司绞尽脑汁从费用上改道借名,可谓创新不断。可这样带来的是保费虚高、效率低下、渠道为王、管理混乱。以笔者自己数次投保的历史数据测算,各种赠品、返现的实际折价大约占商业车险保费的25%-35%之间,这个额度相当惊人。那反过来算,假定这真是一个普遍现象和代表性数据,那估算起来车险保费虚高可达33%-50%。如果世界第二大车险市场主要是靠保费返现、送卡实现的,那么,穿着皇帝的新衣就敢沾沾自喜了么?那全国车主再努把力,多交保费多返卡,成为全球第一大车险市场指日可待。只是这样的“好”成绩让人心有戚戚焉,所以车险综改不得不改,必须要改。中医讲究“先泻再补”“虚不受补”,因而改革必须先把费用压实,保费坐实,哪怕这面临着保费规模的必然下降,这是改革阵痛、纠错,“泻”的一部分。而后才能够补。补什么?补上真正的竞争。

竞争不应该是在费用层面的竞争,巧立名目等方面的创新。第一个层面是价格竞争,费改放开了价格,给予了企业更多的定价权。那么如何更精确地定价,是保险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该降的降,该升的升,该拒的拒。商业保险不是“大锅饭”。第二个层面是服务的竞争。服务的竞争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送几张洗车券、代驾券,或者竞争哪家多送几次油、接电、紧急救援(毕竟谁能十次八次的忘了加油充电)这些比较“皮毛”和鸡肋的服务。服务是全方位的周到、体贴、效率和宾至如归。如果有一天汽车出险,无论何时何地,车主不需要着急上火下来吵架,不需要原地等待几个小时耽误工作,不需要自己去定损修车提车,而只是打一个电话,有理赔人员开车来接手后续的事情,给一辆服务车辆车主直接开走使用,直到车子修好约定时间地点送还,一切熨帖而顺畅,相信很多车主愿意为这样的保险服务多付钱,而且这样的消费者恐怕不在少数,在快节奏的社会中,车损并不仅仅是修车的损失,包括了事前事后的各种繁杂和时间成本,如果全流程的服务跟上,消费者体验得到满足,那么车险就不再是同质化的竞争,不再是代理人电话里的聒噪和絮絮不止。最后一层的竞争,是产品的竞争。其实,车险产品还存在很多可以创新的方向。从很多年前就听到业界对于自动驾驶、新能源汽车等硬件设施和软件升级带来的车险风险更新换代的种种讨论和“狼来了”的焦虑,但时至今日,“狼”真的看到些眉目了,新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着,保险业却并没有动真格地推出新产品。改变总有一天要到的,人们的消费习惯、驾驶习惯、驾驶场景都在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或者“敌不动,我不动”不是总能行得通。真正针对消费者需要的车险去开发,在定价、保障和服务方面做出点不同来,才是竞争中的强者,能笑到最后的赢家。

市场竞争和改革都是一个过程,但改革是非改不可的了,这样才能离一个真正强大的保险市场更近一点。

(作者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长聘副教授)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