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为“双循环”贡献金融力量

发布时间:2020-12-09 08:15:26    作者:冯娜娜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2020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就经济“双循环”与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发展问题谈及个人看法称,“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在外需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因此,“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双循环”也是应对外部复杂形势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刘连舸

刘连舸指出,推进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放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强调规则的对接;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强调风险防范。

刘连舸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中国金融业要继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金融力量。

第一,以创新为引领,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金融业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控理念,形成跨市场、全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制定更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融资体系,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完善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顺应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的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高对科创企业金融需求的响应速度。

第二,疏通内循环的堵点,实现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业要按照产业协调、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内在要求,不断助力疏通内循环体系。顺应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趋势,加大对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我国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创造条件。把握养老、医疗、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加快场景生态建设,并开发与消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产品与服务。加强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

第三,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疫情时代,加快绿色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金融机构要充分践行社会责任,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更为环保、低碳的领域。另一方面,要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ESG),加强中国参与绿色金融、社会环境、公司治理等金融规则的制定,促进全球治理迈上新台阶。在与欧盟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环保标准和环保要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因此,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在绿色发展等方面凝聚更多共识,在全球关心的领域有所承诺、有所行动,并积极兑现,不断增强我国的国家公信力。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扩大对内开放,支持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方便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开拓。高效利用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全球化布局的优势,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开拓市场。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全球资源,吸引当地和各类国际金融机构加大对 “一带一路”和RCEP等关键市场的资金支持。三是把握全球低利率或负利率的市场新变化,调整和优化基于国别维度的资产与负债布局。

第五,加大对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实现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调之一。回顾全球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造成贫富差距拉大,衍生出众多背离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金融业要继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同时,打造自身发展的“新蓝海”。在低利率环境下,大型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利用新型科技手段,积极拓展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网络,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发挥更加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设计符合当地地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为“双循环”贡献金融力量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12-09

□记者 冯娜娜

近日,中国银行董事长刘连舸在2020年中国国际金融学会年会上就经济“双循环”与中国金融业全球化发展问题谈及个人看法称,“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当前,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第一大贸易国。在外需明显放缓的背景下,内需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因此,“双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使然。“双循环”也是应对外部复杂形势的战略举措、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刘连舸

刘连舸指出,推进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过程中,需要重点把握四个方面:一是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开拓国际合作的新空间;二是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放在推动产业链价值链向中高端迈进;三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加强调规则的对接;四是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强调风险防范。

刘连舸表示,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和新任务,中国金融业要继续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调整,全面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更好地为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金融力量。

第一,以创新为引领,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金融业要围绕科创企业融资中的痛点,优化金融供给、转变风控理念,形成跨市场、全周期、多层次的科技金融服务新模式。制定更符合科创企业发展规律的融资体系,形成风险投资、资本市场、银行创新型信贷等通力合作的新局面,完善覆盖企业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安排。顺应科技与金融加速融合的趋势,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识别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加快金融数字化转型,提高对科创企业金融需求的响应速度。

第二,疏通内循环的堵点,实现经济协调发展。金融业要按照产业协调、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内在要求,不断助力疏通内循环体系。顺应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重构趋势,加大对高端制造业、数字经济、新基建、新能源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为我国抢占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创造条件。把握养老、医疗、旅游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潜力,加快场景生态建设,并开发与消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相适应的产品与服务。加强对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区、成渝双城经济圈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持力度。

第三,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后疫情时代,加快绿色发展已逐步成为全球共识,金融机构要充分践行社会责任,加大对绿色金融的支持力度。一方面,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供给,综合运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引导金融资源流向更为环保、低碳的领域。另一方面,要按照联合国提出的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原则(ESG),加强中国参与绿色金融、社会环境、公司治理等金融规则的制定,促进全球治理迈上新台阶。在与欧盟投资协定的谈判中,环保标准和环保要求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议题。因此,我国需要与其他国家在绿色发展等方面凝聚更多共识,在全球关心的领域有所承诺、有所行动,并积极兑现,不断增强我国的国家公信力。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第四,坚持开放发展,健全跨境金融服务体系。一是不断扩大对内开放,支持企业高质量“走出去”和高水平“引进来”,方便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业务开拓。高效利用我国大型金融机构全球化布局的优势,支持外贸转型升级,开拓市场。二是持续扩大对外开放,用好全球资源,吸引当地和各类国际金融机构加大对 “一带一路”和RCEP等关键市场的资金支持。三是把握全球低利率或负利率的市场新变化,调整和优化基于国别维度的资产与负债布局。

第五,加大对普惠金融支持力度,实现包容性增长。普惠金融是中国金融业转型发展的重要基调之一。回顾全球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经济增长的非均衡性造成贫富差距拉大,衍生出众多背离经济发展规律的现象,对全球经济、政治、社会产生了极其巨大的影响,这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金融业要继续加大对民营、小微、三农等领域的支持力度,在促进经济包容性增长的同时,打造自身发展的“新蓝海”。在低利率环境下,大型金融机构要更加注重承担社会责任,不断下沉服务重心,利用新型科技手段,积极拓展县域、乡村的金融服务网络,打造便利、快捷、高效的农村金融服务生态圈。中小金融机构也应发挥更加熟悉当地市场的优势,设计符合当地地域和产业发展需求的金融产品,加大对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