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战略性成果,国内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向好,小微企业生存状况明显好转,但依旧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能恢复不够、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特别是,近期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设立北京自贸区,将首都北京推向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立足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现实角度,以及强化首都在“双循环”格局中引领作用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更好激发小微企业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后疫情时代首都
小微企业面临多重挑战
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尽管已经度过了疫情期间最艰难的时刻,但后疫情时代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首都小微企业面临的“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等挑战更加明显。
1.疫情冲击让“市场冰山”更加严寒刺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由疫情初期的“返岗用工难”“物流运输难”“资金周转难”转变为“订单获取难”“外贸出口难”“转型升级难”。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更大压力,也势必会对小微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0.2%和7.1%,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线下培训等行业小微企业面临挑战尤为突出。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表示,当前订单不足、海外供应商断供、销售回款账期拉长等问题较为明显,经营压力依旧很大,希望获得更加及时、精准的帮扶支持。
2.环境变化让“转型火山”更加焦灼难耐。后疫情时代,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后疫情时代是数字经济的时代。疫情推动数字经济、非接触式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很多线下经营为主的传统小微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拥抱数字经济的浪潮,用数字思维革新理念、用数字技术赋能发展,是事关小微企业未来生存的核心课题。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也是经济“双循环”的时代。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首都小微企业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五新”方向、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广大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产品服务升级,以更多更优质的“北京制造”“北京服务”带动首都消费扩容升级。这也是首都小微企业需要肩负的重要使命。
3.内在短板让“融资高山”仍然难以逾越。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加以看待。一方面,小微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贷款风险成本、运营成本更高。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中小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只占三分之一。而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为2.99%,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这种内在脆弱性,是造成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主因。具体到首都看,截至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531.6亿元,较年初增596.1亿元,余额占比6%、增量占比13.1%。小微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与其“五六七八九”的贡献并不相符。
金融支持首都
小微企业的思考与建议
立足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肩负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金融业需要进一步精准聚焦首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从“敢贷、愿贷、会贷、能贷”四个方面加快构建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长效机制,引金融活水精准浇灌首都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1.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激发银行“敢贷”的主动性。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低意愿”源自小微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弥合这一“信用鸿沟”,不能只靠银行“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社会各方“相互搭台”形成合力。一是加强数据应用,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涉企信用数据高效整合、融合应用机制,多方归集工商、税务、司法、海关、水电、征信等信用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烟囱,支持银行基于海量数据开发完善小微贷款审批模型、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小微贷款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前瞻应对,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落实制度保障,提升风险应对的宽容性。加强对风险态势的感知和预判,针对未来延期还本付息等阶段性政策退出后可能进一步爆发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适当提升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引导银行有效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对于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贷款,对经办人员免于追责问责,切实打消银行一线人员的顾虑。三是完善担保机制,提升风险分担的有效性。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水平、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帮助银行有效分担小微贷款风险。
2.强化内外激励引导,调动银行“愿贷”的积极性。对于银行而言,操作一笔大企业贷款与操作一笔小微贷款流程、成本基本一样,但带来的效益却是天壤之别。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激励政策安排,引导银行既算好“细账”“眼前账”又算好“大账”“长远账”,沉下身子做好小微业务。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银行主动性。发挥好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的协同作用,在监管评级、定向降准、企业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提升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内生动力。二是理顺内部机制,调动一线积极性。鼓励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职部门,建立健全小微贷款“单独建账、单独评审、单独统计、单独管理”,“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业流程、专门风控”的运营模式。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合理管控小微贷款的内部筹资成本。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在分支机构考核中的权重占比,配套专项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银行一线营销小微贷款的积极性。
3.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提高银行“会贷”的专业性。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准确把握首都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增效作用,重点支持科技、文化等符合首都功能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一是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银行加强与园区、协会、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合作,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银税贷、发票贷、流水贷、科技履约贷等专属产品。进一步支持相关银行探索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设立专业投资子公司,综合运用“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远期权益”等多种模式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探索设立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繁荣首都版权及衍生权利市场,提高无形资产处置的流动性和规范性,提升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作用。积极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推动首都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完善监管科技,借助监管沙盒有效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支持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四是强化专业队伍培育。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专职化、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服务团队,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4.发挥政策工具合力,提升银行“能贷”的持续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关键在于激活银行这一“源头”。一是畅通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支持中小银行就是支持小微企业。建议积极支持首都地方法人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通过公开发行、定向增发、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二是畅通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渠道。支持银行用好用足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援企政策精准直达受困小微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三是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完善以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北京小微金服平台、北京畅融工程网上平台和北京金融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小微企业线上融资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小微企业“一处填写需求、多处享受服务”。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与北京市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等线下平台的对接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首贷、续贷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得到第一时间及时响应。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只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充分激发首都金融机构“敢贷”的主动性、“愿贷”的积极性、“会贷”的专业性、“能贷”的持续性,就必定能够以金融引擎激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作者系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
□刘彦雷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战略性成果,国内经济复苏势头持续向好,小微企业生存状况明显好转,但依旧面临有效需求不足、产能恢复不够、融资难融资贵等挑战。特别是,近期中央明确提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决定设立北京自贸区,将首都北京推向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需要立足落实“六稳”“六保”工作的现实角度,以及强化首都在“双循环”格局中引领作用的战略高度,深入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供给,更好激发小微企业推动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后疫情时代首都
小微企业面临多重挑战
小微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就业机会的主要提供者、技术进步的主要推动者。尽管已经度过了疫情期间最艰难的时刻,但后疫情时代内外部环境发生的深刻变化,让首都小微企业面临的“市场冰山”“融资高山”“转型火山”等挑战更加明显。
1.疫情冲击让“市场冰山”更加严寒刺骨。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已由疫情初期的“返岗用工难”“物流运输难”“资金周转难”转变为“订单获取难”“外贸出口难”“转型升级难”。特别是,北京作为首都,在疫情防控方面面临“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更大压力,也势必会对小微企业经营活动造成影响。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中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分别下降10.2%和7.1%,交通运输、住宿餐饮、文化娱乐、线下培训等行业小微企业面临挑战尤为突出。调研中,一些小微企业表示,当前订单不足、海外供应商断供、销售回款账期拉长等问题较为明显,经营压力依旧很大,希望获得更加及时、精准的帮扶支持。
2.环境变化让“转型火山”更加焦灼难耐。后疫情时代,小微企业生存环境发生深刻改变。一方面,后疫情时代是数字经济的时代。疫情推动数字经济、非接触式服务等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对很多线下经营为主的传统小微企业提出新的挑战。如何拥抱数字经济的浪潮,用数字思维革新理念、用数字技术赋能发展,是事关小微企业未来生存的核心课题。另一方面,后疫情时代也是经济“双循环”的时代。促进国际国内“双循环”,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首都小微企业围绕“四个中心”建设、“五新”方向、自贸区建设等重大战略,以及广大首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快产品服务升级,以更多更优质的“北京制造”“北京服务”带动首都消费扩容升级。这也是首都小微企业需要肩负的重要使命。
3.内在短板让“融资高山”仍然难以逾越。小微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加以看待。一方面,小微企业规模小、基础差,自身抗风险能力较弱,导致贷款风险成本、运营成本更高。数据显示,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在3年左右,成立3年后的中小企业持续正常经营的只占三分之一。而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左右,日本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为12年。截至今年6月末,全国普惠小微贷款不良率为2.99%,较各项贷款不良率高0.88个百分点。这种内在脆弱性,是造成银行“不敢贷”“不愿贷”的主因。具体到首都看,截至8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531.6亿元,较年初增596.1亿元,余额占比6%、增量占比13.1%。小微企业获得的信贷支持与其“五六七八九”的贡献并不相符。
金融支持首都
小微企业的思考与建议
立足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肩负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的新任务,金融业需要进一步精准聚焦首都小微企业发展面临的难点痛点,从“敢贷、愿贷、会贷、能贷”四个方面加快构建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长效机制,引金融活水精准浇灌首都小微企业茁壮成长。
1.完善风险防控机制,激发银行“敢贷”的主动性。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低意愿”源自小微企业与生俱来的“高风险”。弥合这一“信用鸿沟”,不能只靠银行“单打独斗”,而是需要社会各方“相互搭台”形成合力。一是加强数据应用,提升风险识别的前瞻性。建立健全跨部门、跨机构、跨领域涉企信用数据高效整合、融合应用机制,多方归集工商、税务、司法、海关、水电、征信等信用信息数据,打破信息孤岛与数据烟囱,支持银行基于海量数据开发完善小微贷款审批模型、风险识别模型,实现对小微贷款风险的精准识别和前瞻应对,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难题。二是落实制度保障,提升风险应对的宽容性。加强对风险态势的感知和预判,针对未来延期还本付息等阶段性政策退出后可能进一步爆发的小微企业信用风险,适当提升小微贷款不良容忍度。引导银行有效落实尽职免责制度,对于已尽职但出现风险的贷款,对经办人员免于追责问责,切实打消银行一线人员的顾虑。三是完善担保机制,提升风险分担的有效性。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引导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水平、提高担保放大倍数,帮助银行有效分担小微贷款风险。
2.强化内外激励引导,调动银行“愿贷”的积极性。对于银行而言,操作一笔大企业贷款与操作一笔小微贷款流程、成本基本一样,但带来的效益却是天壤之别。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项考核激励政策安排,引导银行既算好“细账”“眼前账”又算好“大账”“长远账”,沉下身子做好小微业务。一是完善政策体系,激发银行主动性。发挥好央行宏观审慎评估体系(MPA)、银保监会《商业银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财政部《金融企业绩效评价办法》等政策的协同作用,在监管评级、定向降准、企业绩效评估等方面加大正向激励力度,提升银行向小微企业放贷的内生动力。二是理顺内部机制,调动一线积极性。鼓励银行成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职部门,建立健全小微贷款“单独建账、单独评审、单独统计、单独管理”,“专项规模、专职团队、专业流程、专门风控”的运营模式。实施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优惠,完善成本分摊和收益分享机制,合理管控小微贷款的内部筹资成本。提升普惠小微贷款在分支机构考核中的权重占比,配套专项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银行一线营销小微贷款的积极性。
3.强化产品服务创新,提高银行“会贷”的专业性。金融支持首都小微企业,既要遵循一般规律,更要准确把握首都减量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特征,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赋能增效作用,重点支持科技、文化等符合首都功能产业中的小微企业。一是强化产品服务创新。引导银行加强与园区、协会、行业主管等部门的合作,为小微企业量身打造银税贷、发票贷、流水贷、科技履约贷等专属产品。进一步支持相关银行探索投贷联动试点,支持银行设立专业投资子公司,综合运用“合作创投机构投资+银行贷款”“银行贷款+远期权益”等多种模式服务科创型小微企业。探索设立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繁荣首都版权及衍生权利市场,提高无形资产处置的流动性和规范性,提升银行开发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的积极性。二是强化科技赋能作用。积极建设国家级金融科技示范区、金融科技与专业服务创新示范区,推动首都金融科技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完善监管科技,借助监管沙盒有效平衡业务创新与风险防控之间的关系,支持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四是强化专业队伍培育。加强人员培训和队伍建设,打造专职化、专业化的小微企业服务团队,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4.发挥政策工具合力,提升银行“能贷”的持续性。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优化小微企业金融供给,关键在于激活银行这一“源头”。一是畅通中小银行资本补充渠道。中小银行是服务小微企业的“主力军”,支持中小银行就是支持小微企业。建议积极支持首都地方法人银行、民营银行等中小银行通过公开发行、定向增发、优先股、永续债、二级资本债等多种方式补充资本。二是畅通货币政策工具落地渠道。支持银行用好用足央行专项再贷款再贴现、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政策工具,推动金融援企政策精准直达受困小微企业,留住青山、赢得未来。三是畅通政银企对接渠道。完善以北京市银企对接系统、北京小微金服平台、北京畅融工程网上平台和北京金融大数据平台为核心的小微企业线上融资服务体系,让“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实现小微企业“一处填写需求、多处享受服务”。同时,加强商业银行与北京市首贷中心、续贷中心等线下平台的对接合作,加大对小微企业首贷、续贷的支持力度,确保小微企业融资需求得到第一时间及时响应。
面对后疫情时代的新形势、新任务,只要持续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度聚焦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充分激发首都金融机构“敢贷”的主动性、“愿贷”的积极性、“会贷”的专业性、“能贷”的持续性,就必定能够以金融引擎激发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力。
(作者系北京银行董事会秘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