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经营环节、财务及非财务状况的分析,查找风险点,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与内审,确保防贫业务精准高效。
□刘妍
“十三五”时期,一行两会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扶贫顶层设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关注贫困人口。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响应号召,积极寻求扶贫突破口,为全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边脱贫边返贫的“沙漏式返贫”现象逐渐显现,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推出“防贫保”等防贫产品,有效地将防贫关口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地区贫困户、非高标准脱贫户与非贫低收入户等边缘户因病、因灾、因学再次返贫或陷入贫困。金融防贫牵涉主体较多,其实际效果影响到全面脱贫成效,以及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的进程。本文基于审计视角下的金融防贫风险识别与成因分析,提出防范金融防贫风险的审计对策。
金融防贫框架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同时指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在扶贫反贫过程中,金融行业因其服务的精准性与连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防贫阶段同样大有作为。
金融防贫框架各地存异,通常涉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其中,社会力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为返贫人口提供保险保障时拓宽保费来源,二是在人力消耗较多的环节(如贫困户精准识别等)提供人力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技术培训机构与护理机构等,如通过“政府+保险公司+护理公司”的模式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帮助该群体尽快恢复至失能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避免返贫,或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模式为该群体提供技术培训。金融机构侧重借助产品创新,提供贷款增强边缘户“造血”功能,或推出具有防贫性质的保险产品避免边缘户返贫。政府重在整合防贫资源、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并进行监督、建立并维护共享数据库、健全联结多方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等。
金融防贫风险识别
从理论上来讲,上述金融防贫框架切实可行,能够有效解决“沙漏式返贫”现象,确保精准防贫,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如防贫政策执行不到位、金融机构防贫业务风控机制相对薄弱、因权力垄断可能产生的寻租行为,以及高素养防贫工作人员紧缺等。
政府方面。一方面,由于防贫政策多样,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目标群体享受到政策叠加服务,防贫政策及有限的资金未能精准作用于目标群体。另一方面,由于责权利未能完全统一,部分防贫相关人员防贫的主动意识不强、专业素养欠缺,少数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利益相关者谋福利,存在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方面。由于银行等贷款机构防贫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防贫方案实施缺少标准化流程、还贷模式创新过程中未能充分兼顾到经营风险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等具着放贷功能的机构面临贷款人逾期不偿还贷款、贷款人超标准超范围享受贷款相关政策,以及“分贷统还”与“户贷企还”等方式引发的风险;而在防贫保险实务中,由于防贫保险产品变传统的“定人定量”为“群体共享”,保险公司面临着承保风险多样,出险对象审核及保险金的计复等理赔环节难度大、任务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等风险。
第三方服务机构方面。“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的护理公司、技术培训公司等面临着专业人员紧缺,以及服务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等问题。
此外,地方金融防贫框架中大多缺少独立外审与评价机构,“政府+”模式下合作方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审计对策
提高防贫相关人员政治站位,健全制度安排。防贫工作相关人员的防贫意识是确保高效防贫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脱贫及解决相对贫困的进程。建议审计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提升相关人员防贫意识;同时,加大对防贫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率的审计,避免寻租行为及道德风险,促进责权利相统一。
加强对金融机构防贫业务的审计监督,杜绝风险隐患。通过对经营环节、财务及非财务状况的分析,查找风险点,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与内审,确保防贫业务精准高效。重点审计银行等放贷机构是否严格审核放贷对象、能否确保资金使用“专款专用”及使用效率、是否通过“贷款+保险”耦合模式等方式降低贷款人还贷风险、是否制定逾期恶意不还贷的惩罚措施等;对保险公司的审计重点包括是否因地制宜制定保险条款、是否科学厘定费率与理赔标准、是否确保承保与理赔关键点有据可依。
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审计,化解金融防贫风险。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审计,能够为政府在确定或终止合作方时提供证据、促进服务供给方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建议通过日常监督与非现场检查等方式,重点审计该类机构制度是否健全、业务流程是否标准规范、盈亏是否真实等。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
通过对经营环节、财务及非财务状况的分析,查找风险点,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与内审,确保防贫业务精准高效。
□刘妍
“十三五”时期,一行两会与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不断完善金融扶贫顶层设计,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关注贫困人口。银行、保险、证券等行业响应号召,积极寻求扶贫突破口,为全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推进,边脱贫边返贫的“沙漏式返贫”现象逐渐显现,以中国太平洋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推出“防贫保”等防贫产品,有效地将防贫关口前置,最大程度上避免了部分地区贫困户、非高标准脱贫户与非贫低收入户等边缘户因病、因灾、因学再次返贫或陷入贫困。金融防贫牵涉主体较多,其实际效果影响到全面脱贫成效,以及从“解决绝对贫困”到“解决相对贫困”的进程。本文基于审计视角下的金融防贫风险识别与成因分析,提出防范金融防贫风险的审计对策。
金融防贫框架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肯定了脱贫攻坚取得的决定性成就,同时指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在扶贫反贫过程中,金融行业因其服务的精准性与连续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防贫阶段同样大有作为。
金融防贫框架各地存异,通常涉及地方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与社会力量。其中,社会力量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在为返贫人口提供保险保障时拓宽保费来源,二是在人力消耗较多的环节(如贫困户精准识别等)提供人力支持。第三方服务机构主要包括技术培训机构与护理机构等,如通过“政府+保险公司+护理公司”的模式为失能人群提供护理服务,帮助该群体尽快恢复至失能前的工作与生活状态,避免返贫,或通过政府集中采购模式为该群体提供技术培训。金融机构侧重借助产品创新,提供贷款增强边缘户“造血”功能,或推出具有防贫性质的保险产品避免边缘户返贫。政府重在整合防贫资源、明确各参与主体的职责并进行监督、建立并维护共享数据库、健全联结多方的沟通与合作机制等。
金融防贫风险识别
从理论上来讲,上述金融防贫框架切实可行,能够有效解决“沙漏式返贫”现象,确保精准防贫,但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风险,如防贫政策执行不到位、金融机构防贫业务风控机制相对薄弱、因权力垄断可能产生的寻租行为,以及高素养防贫工作人员紧缺等。
政府方面。一方面,由于防贫政策多样,在实际操作中,部分目标群体享受到政策叠加服务,防贫政策及有限的资金未能精准作用于目标群体。另一方面,由于责权利未能完全统一,部分防贫相关人员防贫的主动意识不强、专业素养欠缺,少数人员利用职务之便为利益相关者谋福利,存在道德风险。
金融机构方面。由于银行等贷款机构防贫相关业务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防贫方案实施缺少标准化流程、还贷模式创新过程中未能充分兼顾到经营风险与操作风险,商业银行等具着放贷功能的机构面临贷款人逾期不偿还贷款、贷款人超标准超范围享受贷款相关政策,以及“分贷统还”与“户贷企还”等方式引发的风险;而在防贫保险实务中,由于防贫保险产品变传统的“定人定量”为“群体共享”,保险公司面临着承保风险多样,出险对象审核及保险金的计复等理赔环节难度大、任务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难以兼顾等风险。
第三方服务机构方面。“政府+金融机构+第三方服务机构”中的护理公司、技术培训公司等面临着专业人员紧缺,以及服务过程中可能引发的法律风险等问题。
此外,地方金融防贫框架中大多缺少独立外审与评价机构,“政府+”模式下合作方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健全。
审计对策
提高防贫相关人员政治站位,健全制度安排。防贫工作相关人员的防贫意识是确保高效防贫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全面脱贫及解决相对贫困的进程。建议审计人员通过沟通等方式提升相关人员防贫意识;同时,加大对防贫资金分配与使用效率的审计,避免寻租行为及道德风险,促进责权利相统一。
加强对金融机构防贫业务的审计监督,杜绝风险隐患。通过对经营环节、财务及非财务状况的分析,查找风险点,促进金融机构加强内控与内审,确保防贫业务精准高效。重点审计银行等放贷机构是否严格审核放贷对象、能否确保资金使用“专款专用”及使用效率、是否通过“贷款+保险”耦合模式等方式降低贷款人还贷风险、是否制定逾期恶意不还贷的惩罚措施等;对保险公司的审计重点包括是否因地制宜制定保险条款、是否科学厘定费率与理赔标准、是否确保承保与理赔关键点有据可依。
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审计,化解金融防贫风险。加强对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审计,能够为政府在确定或终止合作方时提供证据、促进服务供给方提升服务意识与能力。建议通过日常监督与非现场检查等方式,重点审计该类机构制度是否健全、业务流程是否标准规范、盈亏是否真实等。
(作者系南京审计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