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名家•陈秉正专栏

陈秉正: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发展

发布时间:2020-07-09 08:41:17    作者:陈秉正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陈秉正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目前,科学界已经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气候灾害频发,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严重危害,威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灾害(又称为气象灾害)包括雨涝、干旱、高温/低温、台风/飓风、由非地质原因引发的海啸等。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气候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呈明显增长趋势,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加。例如,我国的洪涝灾害从20 世纪 80、90 年代时每年4 次左右,上升到21 世纪以来的每年9 次以上;台风等风暴类灾害也从20 世纪 80年代的每年4次上升到21世纪以来的每年8次。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显示,暴雨洪涝2001年发生了24 次,2016 年发生了51 次。2016年气侯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了4000 亿元,其中仅暴雨洪涝一项带来的损失就超过3000亿元。

近年来,国际保险业明显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主要表现在:加强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科学研究,协助社会加强损失预防工作,通过改进相关保险条款,鼓励公众采取降低气候风险的行为,提供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此外,国际保险业还在提供碳风险管理和碳减排服务、为气候保护提供资金、直接投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帮助社会树立气候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就像保险业在减轻火灾和地震损失中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那样,人们也希望如今的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以及进行深入的前瞻性思考,并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解决方案。

保险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中可以发挥若干作用,例如分散风险、弥补受影响实体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保证政府财政的稳健性、防损减损、信息服务、风险管理教育等。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发挥政府在推动气候风险保险方面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国家应重视保险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发展气候风险保险纳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加强气候风险保险研究,从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发展气候风险保险的目标、主要领域、相关制度和政策,促进气候风险保险的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保证农业保险经营的可持续性。完善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鼓励农业保险在经营方式和产品上的创新,如发展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积极推进“保险+期货” 的模式,推出财务保险试点。保险企业应创新有关农业保险品种,平衡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的保险供给与需求,开发和设计多触发原因保单,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和规范理赔管理。

第三,推动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首先是要鼓励保险企业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方面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保险企业来说,应加强对天气指数保险的科学基础、实施技术的研究,提升经营天气指数保险的能力。

第四,研究建立城市巨灾风险保险制度。保险机制是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在建设韧性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应明确保险的重要地位,在各项具体措施中配套保险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的风险保障作用。

第五,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一方面,政府应鼓励环境责任保险、碳保险、绿色项目贷款保证保险、节能(绿色建筑)保险、 PAYD 车险等绿色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保险企业也应积极开展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可关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农业保险、环保设备保险、节能建筑保险、新能源行业经营损失保险、碳排放权交易履约保证保险、绿色项目贷款保证保险、按行驶里程付费的机动车保险等。在服务创新方面,应向社会积极宣传绿色发展观念,探索将与降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管理服务纳入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中,帮助人们加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管理,助力企事业单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还可以在保险产品设计上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在农业保险中可以将是否采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作为费率厘定的关键影响因素等。

第六,大力促进针对低收入群体小额保险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经营小额保险的资本金要求,要求保险企业必须同时服务于低收入人群才可获得经营许可证,提供保费补贴,减少对保险企业的相关税收等方式,建立有助于保险企业经营小额保险的有利环境。其次,保险企业应提高对经营小额保险价值的认识,积极发展小额保险。保险企业应针对在气候风险面前更加脆弱地区和人群的风险保障需求特点,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如意外伤害保险、财产损失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等,为遭受气候风险损失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的损失补偿。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名家•陈秉正专栏

陈秉正: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发展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7-09

□陈秉正

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值和离差值两者中的一个或两者同时随时间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变化。目前,科学界已经形成的普遍共识是:近一个多世纪以来,全球已经出现了显著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气候变暖、酸雨、臭氧层破坏,其中气候变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气候变暖导致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和气候灾害频发,对公众健康、农业生产、森林抚育、水资源管理、生态系统都会产生严重危害,威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气候变化导致的气候灾害(又称为气象灾害)包括雨涝、干旱、高温/低温、台风/飓风、由非地质原因引发的海啸等。从20世纪后半叶以来,气候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呈明显增长趋势,带来的经济损失日益增加。例如,我国的洪涝灾害从20 世纪 80、90 年代时每年4 次左右,上升到21 世纪以来的每年9 次以上;台风等风暴类灾害也从20 世纪 80年代的每年4次上升到21世纪以来的每年8次。根据《中国气象灾害年鉴》显示,暴雨洪涝2001年发生了24 次,2016 年发生了51 次。2016年气侯灾害给我国带来的经济损失超过了4000 亿元,其中仅暴雨洪涝一项带来的损失就超过3000亿元。

近年来,国际保险业明显加强了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行动,主要表现在:加强保险业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方面的国际合作,加强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科学研究,协助社会加强损失预防工作,通过改进相关保险条款,鼓励公众采取降低气候风险的行为,提供创新的保险产品和服务等方面。此外,国际保险业还在提供碳风险管理和碳减排服务、为气候保护提供资金、直接投资气候变化解决方案、帮助社会树立气候保护意识并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制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总之,就像保险业在减轻火灾和地震损失中已经发挥出了重要作用那样,人们也希望如今的保险业能够更好地推动全社会对气候变化的认识,以及进行深入的前瞻性思考,并创造出使气候变化影响最小化的解决方案。

保险机制在应对气候变化风险中可以发挥若干作用,例如分散风险、弥补受影响实体的经济损失、提供经济保障、减轻政府财政负担、保证政府财政的稳健性、防损减损、信息服务、风险管理教育等。积极推动气候风险保险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发挥政府在推动气候风险保险方面的基础性、主导性作用。国家应重视保险在应对气候风险方面的重要作用,将发展气候风险保险纳入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加强气候风险保险研究,从主动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高度,明确发展气候风险保险的目标、主要领域、相关制度和政策,促进气候风险保险的发展。

第二,积极推动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保险的发展和改革。应进一步完善农业大灾风险分散机制,保证农业保险经营的可持续性。完善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制度,鼓励农业保险在经营方式和产品上的创新,如发展农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积极推进“保险+期货” 的模式,推出财务保险试点。保险企业应创新有关农业保险品种,平衡不同地区具有差异性的保险供给与需求,开发和设计多触发原因保单,利用科技手段改善和规范理赔管理。

第三,推动天气指数保险的发展。首先是要鼓励保险企业开展天气指数保险方面的创新,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对保险企业来说,应加强对天气指数保险的科学基础、实施技术的研究,提升经营天气指数保险的能力。

第四,研究建立城市巨灾风险保险制度。保险机制是城市应对气候风险的重要手段,各级政府在建设韧性城市的总体规划中应明确保险的重要地位,在各项具体措施中配套保险解决方案,充分发挥保险机制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上的风险保障作用。

第五,积极发展绿色保险。一方面,政府应鼓励环境责任保险、碳保险、绿色项目贷款保证保险、节能(绿色建筑)保险、 PAYD 车险等绿色保险的发展。另一方面,保险企业也应积极开展绿色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在产品创新方面,可关注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生态农业保险、环保设备保险、节能建筑保险、新能源行业经营损失保险、碳排放权交易履约保证保险、绿色项目贷款保证保险、按行驶里程付费的机动车保险等。在服务创新方面,应向社会积极宣传绿色发展观念,探索将与降低碳排放有关的风险管理服务纳入保险风险管理服务中,帮助人们加强日常生产和生活中的碳排放管理,助力企事业单位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还可以在保险产品设计上鼓励企业和个人采取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例如在农业保险中可以将是否采取有利于改善环境的农业生产方式作为费率厘定的关键影响因素等。

第六,大力促进针对低收入群体小额保险的发展。首先,政府可以通过降低对经营小额保险的资本金要求,要求保险企业必须同时服务于低收入人群才可获得经营许可证,提供保费补贴,减少对保险企业的相关税收等方式,建立有助于保险企业经营小额保险的有利环境。其次,保险企业应提高对经营小额保险价值的认识,积极发展小额保险。保险企业应针对在气候风险面前更加脆弱地区和人群的风险保障需求特点,研究开发有针对性的产品,如意外伤害保险、财产损失保险、收入损失保险等,为遭受气候风险损失的低收入人群提供一定的损失补偿。

(作者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中国保险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