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中国不必过度担心美国负利率

发布时间:2020-05-18 09:21:04    作者:王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王文

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12日称,美国应该从负利率中受益。此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没有立即实施负利率的计划。但现在看来,美国最终推行负利率的可能性已当作正式议题抛出了,市场预期美国负利率也在增强,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已公开支持负利率。

美国实行负利率已成为一个讨论议题

早在3月份,笔者在《中国金融》杂志和《中国银行保险报》连续刊文讨论各国实行负利率的逻辑,预测美国出现负利率可能性以及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巨大外溢效应。当时,有一些朋友还不认同美国实行负利率的预测,但新冠肺炎疫情下,“黑天鹅”频发,美国做什么都不要感到意外。相比于特朗普推出的其他极端政策,负利率的“意外度”恐怕还不算太高。毕竟,美联储前一阵实行零利率,美元短期国债已出现负利率,结果美元指数反而飙升到近年的高点,这些对中国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信号。

如果美国真实行负利率,相对于美元,人民币将会在未来呈升值趋势。这对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但更需要关注的是,美国采取负利率之后,中国因疫情防控有效且国内经济稳定等有利形势,导致中国债券的吸引力增加。中美利差可能吸引外资流入,拉低中国国债的收益率。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带来利率环境区别,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资金有着巨大吸引力。中国需要继续加快扩大金融开放,让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大门开宽畅,推动全球资源来中国市场参与要素配置,为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注入新能量。

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悲观预期占据主导的形势下,美国实行负利率将加大资本的全球流动。那些带有盲目性与逐利性的热钱,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加大资产泡沫,让货币政策部分失效,甚至导致汇率背离基本面的波动或导致外汇储备的损失,对中国房地产价格也会形成一定的助推压力。这些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当然,我相信,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与能力日益提升,能够既有效吸收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中长期资金,又能防范短期游资炒作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欧美日央行被绑架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宽松和低利率、负利率等非常措施成了不少国家的常态化,本次叠加疫情影响,各国央行难以自拔,货币政策“失锚”现象加重,欧美日等国央行对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处于下降趋势。

十多年来的全球超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了大量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货币紧缩之后出清的压力显现,其后果是难以承受的。这又进一步促使许多国家的央行出于无奈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刺激效果也表现得越来越糟糕。

在疫情冲击下,美国制造业和航空、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面临极大的经营困境,美联储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进一步缩窄。但是,在增长潜力、人口结构、期限溢价和疫情冲击的四座大山重压之下,美债收益率或将在“零利率时代”下界附近持续平坦化。这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形成巨大压力,并迫使美联储继续恶性循环地出台新的货币宽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已经彻底被绑架了。这是中国金融界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

中国没有负利率的现实基础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处于实际负利率状态。理由是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的难度加大,实际利率进一步走低,预计通胀短期处于3%-4%高位,形成了实际负利率的状况,这可能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还会推动国内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的确,实际负利率折射了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容易滋生金融风险。这至少会对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两大影响:一是增加投机性资金,炒高资产价格,推动资产泡沫化;二是推高杠杆,埋下债务风险的种子。一旦货币紧缩,就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下跌—杠杆收缩—债务违约—避险情绪升温—资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通过复杂的金融债务链条从一个点向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扩散。这正是当下国内主流经济金融学界反对赤字货币化的重要背景。

对中国而言,其实不必过度担心负利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高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利率仍然处于高位。银行贷款总体上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实体经济渴求更多的贷款,而不是相反。通胀在2020年第二季度呈现回归预期。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是名义负利率,还是实际负利率,在中国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基础。

在中国债券市场方面,随着对地方政府融资规范力度加大,债券供应也将会大量增加。中国的债券收益率很难像西方国家一样出现负收益。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也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充足空间。随着金融风险不断释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金融市场很可能成为全球的亮点。

针对当下纾困政策带来的部分副作用和高杠杆风险,中国需要充分利用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加速期,将人口红利逐渐向“创新红利”过渡。在抗击疫情方面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被世界多数人看好,需要抓住机遇开放金融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提升人民币的海外使用,推动中国的对外投资动力。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主力,增加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主动推动制造业的产能国际合作,人民币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货币主权:金融强国之基石》)


中国不必过度担心美国负利率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5-18

□王文

美国总统特朗普5月12日称,美国应该从负利率中受益。此后,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明确表示没有立即实施负利率的计划。但现在看来,美国最终推行负利率的可能性已当作正式议题抛出了,市场预期美国负利率也在增强,美国一些经济学家已公开支持负利率。

美国实行负利率已成为一个讨论议题

早在3月份,笔者在《中国金融》杂志和《中国银行保险报》连续刊文讨论各国实行负利率的逻辑,预测美国出现负利率可能性以及对世界、对中国造成的巨大外溢效应。当时,有一些朋友还不认同美国实行负利率的预测,但新冠肺炎疫情下,“黑天鹅”频发,美国做什么都不要感到意外。相比于特朗普推出的其他极端政策,负利率的“意外度”恐怕还不算太高。毕竟,美联储前一阵实行零利率,美元短期国债已出现负利率,结果美元指数反而飙升到近年的高点,这些对中国来说都是值得重视的信号。

如果美国真实行负利率,相对于美元,人民币将会在未来呈升值趋势。这对中国国内的制造业和对外贸易将产生不利影响。但更需要关注的是,美国采取负利率之后,中国因疫情防控有效且国内经济稳定等有利形势,导致中国债券的吸引力增加。中美利差可能吸引外资流入,拉低中国国债的收益率。中国与西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带来利率环境区别,这意味着中国对全球资金有着巨大吸引力。中国需要继续加快扩大金融开放,让外部资金进入中国的大门开宽畅,推动全球资源来中国市场参与要素配置,为中国经济迈向更高质量注入新能量。

在全球经济增长低迷、悲观预期占据主导的形势下,美国实行负利率将加大资本的全球流动。那些带有盲目性与逐利性的热钱,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不稳定,甚至加大资产泡沫,让货币政策部分失效,甚至导致汇率背离基本面的波动或导致外汇储备的损失,对中国房地产价格也会形成一定的助推压力。这些需要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当然,我相信,中国金融监管体系与能力日益提升,能够既有效吸收有利于中国发展的中长期资金,又能防范短期游资炒作带来的不确定风险。

欧美日央行被绑架了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货币宽松和低利率、负利率等非常措施成了不少国家的常态化,本次叠加疫情影响,各国央行难以自拔,货币政策“失锚”现象加重,欧美日等国央行对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处于下降趋势。

十多年来的全球超宽松货币政策催生了大量的资产泡沫和金融风险,货币紧缩之后出清的压力显现,其后果是难以承受的。这又进一步促使许多国家的央行出于无奈继续维持超宽松的货币政策,政策刺激效果也表现得越来越糟糕。

在疫情冲击下,美国制造业和航空、住宿餐饮等服务业面临极大的经营困境,美联储大幅放松货币政策,宽松空间进一步缩窄。但是,在增长潜力、人口结构、期限溢价和疫情冲击的四座大山重压之下,美债收益率或将在“零利率时代”下界附近持续平坦化。这将对美联储货币政策操作形成巨大压力,并迫使美联储继续恶性循环地出台新的货币宽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央行已经彻底被绑架了。这是中国金融界不得不面对的外部环境。

中国没有负利率的现实基础

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处于实际负利率状态。理由是在后疫情时代复工复产的难度加大,实际利率进一步走低,预计通胀短期处于3%-4%高位,形成了实际负利率的状况,这可能会影响国内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的走向,还会推动国内杠杆率阶段性上升。

的确,实际负利率折射了货币政策过度宽松,容易滋生金融风险。这至少会对金融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带来两大影响:一是增加投机性资金,炒高资产价格,推动资产泡沫化;二是推高杠杆,埋下债务风险的种子。一旦货币紧缩,就很容易形成“资产价格下跌—杠杆收缩—债务违约—避险情绪升温—资产价格下跌”的恶性循环,通过复杂的金融债务链条从一个点向整个金融和经济体系扩散。这正是当下国内主流经济金融学界反对赤字货币化的重要背景。

对中国而言,其实不必过度担心负利率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中高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实际融资利率仍然处于高位。银行贷款总体上仍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实体经济渴求更多的贷款,而不是相反。通胀在2020年第二季度呈现回归预期。在可预见的将来,无论是名义负利率,还是实际负利率,在中国都没有存在的现实基础。

在中国债券市场方面,随着对地方政府融资规范力度加大,债券供应也将会大量增加。中国的债券收益率很难像西方国家一样出现负收益。利率处于较高水平,也为中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充足空间。随着金融风险不断释放,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金融市场很可能成为全球的亮点。

针对当下纾困政策带来的部分副作用和高杠杆风险,中国需要充分利用正处于产业升级转型的加速期,将人口红利逐渐向“创新红利”过渡。在抗击疫情方面已取得阶段性的成果之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被世界多数人看好,需要抓住机遇开放金融市场,吸引更多的海外投资,提升人民币的海外使用,推动中国的对外投资动力。随着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最大主力,增加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重新布局全球产业链,主动推动制造业的产能国际合作,人民币将迎来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著有《货币主权:金融强国之基石》)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