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首席观点】守住风险底线,练好五重“内功”

发布时间:2020-05-18 09:17:27    作者:程实 王宇哲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程实 王宇哲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出现显著变化,疫情蔓延和市场动荡形成共振,金融风险急剧上升值得高度重视。从近期的政策应对看,逆周期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工具灵活性和有效性明显加强,金融市场虽有震荡,但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展望未来,中国金融妥善处置潜在风险、稳中有进服务实体经济重在练好五重“内功”。

第一,加强金融系统应急功能,实现危机救助与常态扶助相结合。在疫情期间,针对性的金融救助是化解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危机退潮之后,相应救助措施也需要常态化,以补上经济结构性短板,避免次生风险的反复。一方面,应对当前疫情为金融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危机管理经验,这将驱动中国金融在机制设计、执行协同、应急管理等方面更加完善,特别是以金融和财政为核心的跨部门快速协调和多级风险响应体系有望更为制度化;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也将倒逼金融系统推动各类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工具更加常态化,助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发性银行的应急措施成效提升,并进一步打通金融风险监测体系与公共风险防范体系的接口等,这对于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将实体经济作为核心着眼点,切断金融风险向实体外溢的主通道。当前,从全球疫情与金融市场共振的应对看,避免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触发高杠杆下的“债务通缩”是核心的政策关切。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市场流动性的呵护,平抑信用风险溢价;另一方面则需要稳定实体经济循环,稳固企业资金链,两者的平衡推进缺一不可。从短期看,央行提供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引导货币政策渐次宽松,金融监管部门对受疫情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作出特殊安排等,不仅对有效防控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稳定了实体经济信心,有利于确保经济渐进回暖。从长远来看,实体经济的稳健表现也最终将带动金融市场信心的反弹,并为化解金融风险的持久战提供可持续支撑。

第三,高度重视全球金融尾部风险,循序渐进推动双向开放。当前,在全球主要宏观当局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下,受新冠肺炎疫情急剧所冲击的风险偏好有所平复,但二季度经济数据的“盈利杀”或将引致金融市场二次探底。近一个月来,大宗商品等市场也异象频出,金融投机加剧了供求失衡,全球金融市场尾部风险仍在积蓄。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间接影响相比,本次疫情令中国经济金融受到了直接冲击。考虑到当前中国金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亦远高于2008年,且随着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和金融市场的融合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金融波动的敏感程度也较2008年更高,因此重启并修复经济金融循环需要强化底线思维。在疫情冲击之下、面对经济转型的未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但会循序渐进、蹄疾步稳。随着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加大,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全球化互惠互利也将更多映射为中国与全球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唇齿相依。

第四,以持续扶持中小企业为抓手,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小企业再次成为压力集聚的木桶短板,其经营和融资风险成为贯穿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重要风险源。当前,中小微企业吸纳了我国约80%的就业,贡献了近70%的营业收入,且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商贸业等受疫情风险敞口较大的行业。在疫情造成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境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面临压力测试,实现有效的融资支持是改善中小微企业生存处境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除对中小微企业定向降准、降息之外,还可以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应急基金,加大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贷款力度,并适当放松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借贷的资本监管要求。

第五,加强金融机构专业化建设,补齐金融系统短板弱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慢增长、强博弈、高风险的新常态,“黑天鹅”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提升。随着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和多渠道开放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应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敞口也不断加大。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趋于复杂的环境中,中国金融机构需要清醒认识各类风险,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先导,打造和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对各种“长尾风险”的有效缓冲。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王宇哲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首席观点】守住风险底线,练好五重“内功”

来源:中国银行保险报网  时间:2020-05-18

□程实 王宇哲

今年以来,国际国内宏观环境出现显著变化,疫情蔓延和市场动荡形成共振,金融风险急剧上升值得高度重视。从近期的政策应对看,逆周期调控的及时性、针对性、工具灵活性和有效性明显加强,金融市场虽有震荡,但守住了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展望未来,中国金融妥善处置潜在风险、稳中有进服务实体经济重在练好五重“内功”。

第一,加强金融系统应急功能,实现危机救助与常态扶助相结合。在疫情期间,针对性的金融救助是化解风险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在危机退潮之后,相应救助措施也需要常态化,以补上经济结构性短板,避免次生风险的反复。一方面,应对当前疫情为金融系统提供了重要的危机管理经验,这将驱动中国金融在机制设计、执行协同、应急管理等方面更加完善,特别是以金融和财政为核心的跨部门快速协调和多级风险响应体系有望更为制度化;另一方面,疫情冲击也将倒逼金融系统推动各类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金融工具更加常态化,助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开发性银行的应急措施成效提升,并进一步打通金融风险监测体系与公共风险防范体系的接口等,这对于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有积极作用。

第二,将实体经济作为核心着眼点,切断金融风险向实体外溢的主通道。当前,从全球疫情与金融市场共振的应对看,避免金融风险向实体经济传导、触发高杠杆下的“债务通缩”是核心的政策关切。这一方面需要加强对市场流动性的呵护,平抑信用风险溢价;另一方面则需要稳定实体经济循环,稳固企业资金链,两者的平衡推进缺一不可。从短期看,央行提供充裕的流动性支持,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降息引导货币政策渐次宽松,金融监管部门对受疫情较大的行业和中小微企业定向信贷支持,对受灾地区股权质押、融资融券等作出特殊安排等,不仅对有效防控疫情起到了积极作用,也稳定了实体经济信心,有利于确保经济渐进回暖。从长远来看,实体经济的稳健表现也最终将带动金融市场信心的反弹,并为化解金融风险的持久战提供可持续支撑。

第三,高度重视全球金融尾部风险,循序渐进推动双向开放。当前,在全球主要宏观当局前所未有的政策扶持下,受新冠肺炎疫情急剧所冲击的风险偏好有所平复,但二季度经济数据的“盈利杀”或将引致金融市场二次探底。近一个月来,大宗商品等市场也异象频出,金融投机加剧了供求失衡,全球金融市场尾部风险仍在积蓄。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对中国金融风险的间接影响相比,本次疫情令中国经济金融受到了直接冲击。考虑到当前中国金融经济系统的复杂性亦远高于2008年,且随着中国与全球产业链和金融市场的融合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经济金融波动的敏感程度也较2008年更高,因此重启并修复经济金融循环需要强化底线思维。在疫情冲击之下、面对经济转型的未来,中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不会停止,但会循序渐进、蹄疾步稳。随着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加大,中国与其他经济体之间的全球化互惠互利也将更多映射为中国与全球其他金融市场之间的唇齿相依。

第四,以持续扶持中小企业为抓手,夯实防范金融风险的基础。在疫情冲击之下,中小企业再次成为压力集聚的木桶短板,其经营和融资风险成为贯穿全年的宏观经济金融重要风险源。当前,中小微企业吸纳了我国约80%的就业,贡献了近70%的营业收入,且主要分布在住宿餐饮业、批发零售业、旅游业、商贸业等受疫情风险敞口较大的行业。在疫情造成营收大幅下滑的情境下,中小微企业现金流面临压力测试,实现有效的融资支持是改善中小微企业生存处境的必由之路。我们认为,除对中小微企业定向降准、降息之外,还可以推出更具针对性的专项应急基金,加大对陷入财务困境的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贷款力度,并适当放松银行对中小微企业借贷的资本监管要求。

第五,加强金融机构专业化建设,补齐金融系统短板弱项。当前,全球经济面临慢增长、强博弈、高风险的新常态,“黑天鹅”事件发生的频率明显提升。随着金融市场多层次建设和多渠道开放的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和投资者对应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敞口也不断加大。在全球经济金融形势趋于复杂的环境中,中国金融机构需要清醒认识各类风险,以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为先导,打造和培育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对各种“长尾风险”的有效缓冲。

(程实系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王宇哲系工银国际资深经济学家)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银行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