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是在全球逐步步入低利率周期、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暴发的,在疫情期及其后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谈几点认识。
李月敏/制图
□刘延辉
对外贸易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在疫情影响下,由于各国采取管控措施,疫情期及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对外贸易将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疫情将导致很多国家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上升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等问题,少数人将反全球化作为误导或转嫁矛盾的工具,逆全球化势力可能借机抬头,这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我国与沿线国家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外贸前景广阔。
适当的房地产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一直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及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对就业和消费及整个经济的拉动非常有力。但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高房价对诸多产业尤其是消费形成巨大压制,负面作用越来越显现,以往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须做出调整。下一步应增加土地供应,加强保障住房、公租房建设,适当限制信贷杠杆,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既是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有利于拉动内需消费,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汽车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疫情对汽车产业影响也较大,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势头受到相当压制,前景不容乐观。与房地产业类似,汽车产业也具有较长产业链,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作用明显。全国范围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应继续发展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政策措施上可以考虑通过包括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新基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常所说的新基建是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对经济与就业的拉动作用虽不比传统基建,但这方面的作用也不容低估,例如5G有望成为高科技争夺的制高点,可以盘活很多领域,包括硬件设备厂、工艺生产厂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应用,包括手机设备厂、互联网等企业开发应用,甚至到餐饮娱乐与个人用户,前景非常广阔。再如,疫情期间在线办公、生活、娱乐、教育等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相关的音视频会议系统、在线文档、云盘、任务管理将不仅是疫情期的需求,长期看将成为办公用品标配。发展新基建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在拉动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同时更有利于实经济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基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以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应继续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传统基建尤其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尚有很大空间,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如农村的桥梁建设、路网建设、水利工程等。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我国正在处在经济转型的深水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能造成钢铁、水泥等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更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大力发展保险事业。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与提升(尤其是疫情条件下)保险的社会治理与服务功能,扩大政府够买保险公共服务,出台重要产品的政府够买(或强制保险)政策,扩大减(免)税险种与范围,普及税优养老保险,推出税优的健康险,大力发展保险事业,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必将极大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疫情暴发后,消费服务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首当其冲,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消费服务类行业下滑明显,且难以在疫情结束后得到弥补。我国有14亿人口,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队伍,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内需市场,这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最大保障。必须标本兼治,采取有效措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此前提到的房地产业和后面讲的大力发展保险事业,都是治本之策。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期机制,真正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当前,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可以考虑发放具有一定有效期的消费券。
当前首要的是稳就业。疫情对消费服务类为代表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强且用工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冲击最大,即使疫情基本结束后,为了确保疫情不至反复,各地也会继续控制这类活动,而且人们对疫情的恐惧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除,聚集性服务消费必然恢复缓慢,从而造成实际失业数据难以快速改善。另外,国外疫情与逆全球化抬头等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外贸行业影响最大,截至2020年3月27日,我国的进出口企业数量为641万余家,2019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外贸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人,一旦出现较多的外贸企业倒闭,造成的失业问题将会非常严重。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中国保险学会)
新冠疫情是在全球逐步步入低利率周期、世界范围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大环境下暴发的,在疫情期及其后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继续推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笔者谈几点认识。
李月敏/制图
□刘延辉
对外贸易面临较为严峻的局面。在疫情影响下,由于各国采取管控措施,疫情期及此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对外贸易将受到很大影响。此外,疫情将导致很多国家经济雪上加霜、失业率上升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等问题,少数人将反全球化作为误导或转嫁矛盾的工具,逆全球化势力可能借机抬头,这必然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已经取得较大进展,我国与沿线国家及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的外贸前景广阔。
适当的房地产政策有利于拉动内需。一直作为支柱产业的房地产及其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对就业和消费及整个经济的拉动非常有力。但是,在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高速发展后,高房价对诸多产业尤其是消费形成巨大压制,负面作用越来越显现,以往房地产业的发展思路须做出调整。下一步应增加土地供应,加强保障住房、公租房建设,适当限制信贷杠杆,持续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既是我国社会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也有利于拉动内需消费,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满足感。
汽车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疫情对汽车产业影响也较大,2019年下半年以来的回暖势头受到相当压制,前景不容乐观。与房地产业类似,汽车产业也具有较长产业链,对拉动经济增长和就业作用明显。全国范围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仍有较大的市场空间,应继续发展汽车产业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政策措施上可以考虑通过包括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推动汽车产业发展。
新基建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通常所说的新基建是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5G基站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特高压等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其本质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新基建对经济与就业的拉动作用虽不比传统基建,但这方面的作用也不容低估,例如5G有望成为高科技争夺的制高点,可以盘活很多领域,包括硬件设备厂、工艺生产厂等,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发相关应用,包括手机设备厂、互联网等企业开发应用,甚至到餐饮娱乐与个人用户,前景非常广阔。再如,疫情期间在线办公、生活、娱乐、教育等得到了快速发展,由此相关的音视频会议系统、在线文档、云盘、任务管理将不仅是疫情期的需求,长期看将成为办公用品标配。发展新基建为代表的高科技领域,在拉动经济增长与促进就业的同时更有利于实经济现高质量发展。
传统基建仍有很大发展空间。以铁路、公路、桥梁、水利工程等为代表的传统基建为我国经济增长贡献很大,应继续发挥其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传统基建尤其是在广阔的农村地区尚有很大空间,当前,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投向民生工程,如农村的桥梁建设、路网建设、水利工程等。同时必须指出的是,我国正在处在经济转型的深水区,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必须注意不能造成钢铁、水泥等进一步的产能过剩,更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大力发展保险事业。保险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民增收农业现代化、扩大内需与消费升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独特优势,在我国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与提升(尤其是疫情条件下)保险的社会治理与服务功能,扩大政府够买保险公共服务,出台重要产品的政府够买(或强制保险)政策,扩大减(免)税险种与范围,普及税优养老保险,推出税优的健康险,大力发展保险事业,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必将极大有利于拉动消费、扩大内需。
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着力点。疫情暴发后,消费服务类为代表的第三产业首当其冲,旅游、餐饮、文化娱乐等消费服务类行业下滑明显,且难以在疫情结束后得到弥补。我国有14亿人口,有数量庞大的中产队伍,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内需市场,这是我国经济长期保持持续健康增长的最大保障。必须标本兼治,采取有效措促进消费、扩大内需,此前提到的房地产业和后面讲的大力发展保险事业,都是治本之策。各地应结合自身实际探索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的长期机制,真正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当前,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可以考虑发放具有一定有效期的消费券。
当前首要的是稳就业。疫情对消费服务类为代表的就业吸纳能力极强且用工弹性较大的第三产业冲击最大,即使疫情基本结束后,为了确保疫情不至反复,各地也会继续控制这类活动,而且人们对疫情的恐惧短时间内不会完全消除,聚集性服务消费必然恢复缓慢,从而造成实际失业数据难以快速改善。另外,国外疫情与逆全球化抬头等对劳动力密集型的外贸行业影响最大,截至2020年3月27日,我国的进出口企业数量为641万余家,2019年前三季度,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贡献率达19.6%,外贸带动就业人数达1.8亿人,一旦出现较多的外贸企业倒闭,造成的失业问题将会非常严重。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全面做好“六稳”工作,其中稳就业就是稳民生、稳发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作者单位:中国保险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