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

发布时间:2019-06-25 08:18:2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需要商业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商业保险的新业态,需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获取保险产品的低成本要求,开展场景化、线上化销售;满足客户参与感、创造感的愿望,设计体验式、超额价值产品。

●商业保险的新模式,从单一、独立的产品需求,向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

□张志超

商业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变革期、技术创新期和竞争升级期,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公共产品供给、公共秩序管理的压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保险科技的进步,行业竞争、跨界竞争、颠覆式竞争的加剧,对保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使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新领域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是指基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保险需求。就现阶段看来,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和社会矛盾问题的交织,需要商业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保险引擎作用。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技术研发风险过大、消费者信心不足、环境违约事件频发、从业人员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都需要商业保险来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较好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谋求突破。

加大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可以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并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构建行政仲裁、法律救济和经济补偿这三大知识产权保险体系,以及开展专利权质押等融资类保险,将专利、版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纳入保险保护圈,实现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的保值及变现,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自主创新领域,助推“中国智造”。

二是新经济形态的风险管理需求。新经济形态是从旧有经济形态中分化、成长、创造出来的,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海外经济等,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险特征和利益诉求,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及服务。

在数字经济领域,网络攻击的高频率与严重性、网络犯罪的方法多变及技术升级,使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网络公司的运行中断、遭受勒索和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所带来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威胁,需要商业保险提供安全保障。

在共享经济领域,无论是共享单车等设备共享,还是共享私厨等功能共享,或者是共享房屋等使用权短期流转,都需要引入保险机制进行风险兜底,以增进相互信任,减少责任纠纷,降低交易成本。

在海外经济领域,如何为企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提供征信、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服务,防范化解“走出去”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等风险,商业保险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利益。

三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保险需求释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传统管理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社会管理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而保险所具有的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隐形成本显性化、事后成本事前化、波动成本平滑化的特点,使行业能充当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有效减少社会运行成本。

商业保险能够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公共安全保险等治理类产品,探索开展食品安全、医疗责任等强制责任保险,不断完善健康保险、弱势群体保险等民生类保险,加快发展产品质量、产品责任、公众责任以及各类职业责任保险,为社会风险和矛盾化解提供更加有效的、市场化的解决途径,使保险更好地成为政府管理的“助手”和“接手”。

四是个人需求升级导致的保险扩容。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后,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有意愿并有余力对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长期医疗保健及重大疾病给支出带来压力、储蓄超过寿命的风险、可能危及个人资料信息的网络攻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等等,进行保险安排。

客户愿意为附加服务、风险防范提供数据并支付更多的费用,以及对社会地位、自我尊严的追求,倒逼保险企业将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将功能服务转向心理服务,将基础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容量。

新业态

商业保险的新业态,是指基于客户价值主张的新发展而产生的保险新产品、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顾客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在购买产品时,顾客总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等,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现实中顾客感知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这给保险创新带来新的启示。

首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网络技术消除了时间、空间等物理限制,极大地降低了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成本;长尾理论突破了规模经济的框架,颠覆了80/20法则,使无限的选择成为可能。

在短缺经济时期,客户只要能够得到商品就可以满意。但在丰饶经济时代,客户提出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必然。保险由于其必须遵循大数法则的传统的产品设计及定价技术,在满足客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上存在天然缺陷,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越来越大规模的应用,海量的、多维度的数据获取与相关性分析能力的增强,保险理论的创新正在推动保险实务的创新,一些个性化、碎片化的产品正在被创造出来,甚至在不远的将来,“一人一品”、“一人一价”也应该可以实现。

其次,满足客户获取保险产品的低成本要求,开展场景化、线上化销售。场景化营销可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同时节约了客户获取产品的成本。横向连接与垂直深耕相结合,可以将保险有机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将场景的搭建、细分推向极致,使时间、空间的切割以及与客户互动的组合,有了无限的可能,足以满足保险产品销售的需要,客户线上化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当然,场景化不光是线上化,线下依然存在保险产品的销售场景。

再次,满足客户参与感、创造感的愿望,设计体验式、超额价值产品。有的时候,单方面输出产品和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顾客在精神层面的意愿,客户需求已上升到自我实现层次,希望获得包含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整体价值。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产品,尝试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将被保险人的日常运动、健康饮食、身体指标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实行可变保费及浮动保额的奖惩机制。通过为客户提供降低风险的建议以及侧重于鼓励降低风险的“游戏化”举措来为客户增值,使保险企业在增加客户粘性的同时,降低了自己的风险敞口。

新模式

商业保险的新模式,是指基于市场竞争升级的内在规律,对保险后产业链的整合及重要节点的重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险科技的进步,客户需求正在呈现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从单一、独立的产品需求,向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

保险企业必须从提供产品或服务转向为客户的综合需求提供价值链解决方案,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产品链逐渐升级为产业链层次,甚至有学者把产业链竞争视为未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形态。将保险演进为“保险+”,即由单一产品输出,转型为以保险为入口的产业链的输出,既顺应客户需求的发展,又可以增加竞争对手的模仿难度,筑高竞争壁垒。主要形式有:

“保险+服务”。整合保险的后产业链,实现风险的减量管理和客户价值的增量创造。保险企业利用技术手段和天然的需求分发属性,可以协调产业链上的相关资源,进一步完善客户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机制”,以止损减损为目标,在事前强化过程管理,事中进行事故救援,事后提供解决方案,从风险的“等量管理”走向“减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客户的价值创造机制,提供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

当前,企业竞争最前沿的战略思想是生态战略。选择生态战略的企业会基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及主导作用,协调组建产业链生态圈,通过强化互联和互通,打破传统企业边界,创新用户应用场景,创造产值增量并提升内涵价值,构建合作共赢的多边关系。保险作为一种风险保障工具和衍生的金融工具,在赢得客户信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保险企业可以成为生态圈中的核心企业。

“保险+政府”。融入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链条,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社会管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效率、公平和利益共享,强调法治化和专业化,其内涵大都与保险机制相契合,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将商业保险放入社会管理的“工具箱”。

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在不断扩大运用保险机制替代保证金的试点范围,从诉讼保全、建设工程、关税支付等领域,快速推进到交通、水利工程及政府采购等领域中,既释放出巨额的沉淀资金,又催生出数百亿级的保险市场。保险还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由于实施奖优罚劣的差异化的承保条件和费率体系,可以促进全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规范化、集约化发展,这又与社会管理的目标高度吻合。

“保险+融资”。提供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以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征信等级,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小微企业在活跃市场、创新技术、特别是在提供就业上作用巨大,但由于银行的高度商业化以及这些企业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能力较弱等自身缺陷,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常态化的难题。

研究中小微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的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自主创新管理等风险隐患,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与第三方科技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风险的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匹配贷款保证险等专项保障,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信贷授信额度,享受利率优惠,形成“保险+科技+信贷”的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这可以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保险解法”。


pc版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时间:2019-06-25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需要商业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商业保险的新业态,需要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满足客户获取保险产品的低成本要求,开展场景化、线上化销售;满足客户参与感、创造感的愿望,设计体验式、超额价值产品。

●商业保险的新模式,从单一、独立的产品需求,向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

□张志超

商业保险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社会变革期、技术创新期和竞争升级期,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城市化、老龄化进程加快和公共产品供给、公共秩序管理的压力,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基因技术等保险科技的进步,行业竞争、跨界竞争、颠覆式竞争的加剧,对保险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产生了全方位的影响,使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新领域

商业保险的新领域,是指基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的变化发展而产生的新的保险需求。就现阶段看来,我国经济“三期叠加”和社会矛盾问题的交织,需要商业保险发挥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是产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的保险引擎作用。产业转型升级中存在的技术研发风险过大、消费者信心不足、环境违约事件频发、从业人员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都需要商业保险来提供支持。建立和完善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及新材料、新能源的风险补偿机制,可以较好地促进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在高端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谋求突破。

加大绿色保险产品及服务的供给,可以助力绿色产业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应用,并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应对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构建行政仲裁、法律救济和经济补偿这三大知识产权保险体系,以及开展专利权质押等融资类保险,将专利、版权、商标等无形资产纳入保险保护圈,实现人才和知识等智力资源的保值及变现,能够吸引更多的资本进入自主创新领域,助推“中国智造”。

二是新经济形态的风险管理需求。新经济形态是从旧有经济形态中分化、成长、创造出来的,如数字经济、共享经济、海外经济等,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风险特征和利益诉求,需要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及服务。

在数字经济领域,网络攻击的高频率与严重性、网络犯罪的方法多变及技术升级,使网络安全问题凸显,网络公司的运行中断、遭受勒索和个人信息泄露、网络诈骗所带来的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等威胁,需要商业保险提供安全保障。

在共享经济领域,无论是共享单车等设备共享,还是共享私厨等功能共享,或者是共享房屋等使用权短期流转,都需要引入保险机制进行风险兜底,以增进相互信任,减少责任纠纷,降低交易成本。

在海外经济领域,如何为企业对外贸易、对外投资提供征信、运营、劳动用工等方面的一揽子服务,防范化解“走出去”中的政治、法律、经济、技术、自然环境等风险,商业保险既有社会价值,又有经济利益。

三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保险需求释放。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改变了政府包办一切的传统管理方式,释放了大量的社会管理需求,需要通过市场化手段来解决。而保险所具有的将外部成本内部化、隐形成本显性化、事后成本事前化、波动成本平滑化的特点,使行业能充当社会运行的润滑剂,有效减少社会运行成本。

商业保险能够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机制,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公共安全保险等治理类产品,探索开展食品安全、医疗责任等强制责任保险,不断完善健康保险、弱势群体保险等民生类保险,加快发展产品质量、产品责任、公众责任以及各类职业责任保险,为社会风险和矛盾化解提供更加有效的、市场化的解决途径,使保险更好地成为政府管理的“助手”和“接手”。

四是个人需求升级导致的保险扩容。人们在满足衣食住行基本需求后,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有意愿并有余力对意外事故可能造成生活质量的下降、长期医疗保健及重大疾病给支出带来压力、储蓄超过寿命的风险、可能危及个人资料信息的网络攻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损害等等,进行保险安排。

客户愿意为附加服务、风险防范提供数据并支付更多的费用,以及对社会地位、自我尊严的追求,倒逼保险企业将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将功能服务转向心理服务,将基础服务转向个性化服务,从而创造更多的市场容量。

新业态

商业保险的新业态,是指基于客户价值主张的新发展而产生的保险新产品、新链条、新的活动形态。顾客价值理论告诉我们,在购买产品时,顾客总希望用最低的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体力成本等等,获得最大的收益,以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种价值不是由企业决定的,而是现实中顾客感知利得与利失之间的权衡。这给保险创新带来新的启示。

首先,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价值追求,提供个性化、碎片化的保险产品。网络技术消除了时间、空间等物理限制,极大地降低了供给与需求的连接成本;长尾理论突破了规模经济的框架,颠覆了80/20法则,使无限的选择成为可能。

在短缺经济时期,客户只要能够得到商品就可以满意。但在丰饶经济时代,客户提出个性化的需求成为必然。保险由于其必须遵循大数法则的传统的产品设计及定价技术,在满足客户个性化、碎片化需求上存在天然缺陷,但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越来越大规模的应用,海量的、多维度的数据获取与相关性分析能力的增强,保险理论的创新正在推动保险实务的创新,一些个性化、碎片化的产品正在被创造出来,甚至在不远的将来,“一人一品”、“一人一价”也应该可以实现。

其次,满足客户获取保险产品的低成本要求,开展场景化、线上化销售。场景化营销可以激发客户的购买欲望,同时节约了客户获取产品的成本。横向连接与垂直深耕相结合,可以将保险有机地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

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将场景的搭建、细分推向极致,使时间、空间的切割以及与客户互动的组合,有了无限的可能,足以满足保险产品销售的需要,客户线上化成为保险行业发展的必然。当然,场景化不光是线上化,线下依然存在保险产品的销售场景。

再次,满足客户参与感、创造感的愿望,设计体验式、超额价值产品。有的时候,单方面输出产品和服务已不能完全满足顾客在精神层面的意愿,客户需求已上升到自我实现层次,希望获得包含物质因素、精神因素的整体价值。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产品,尝试利用物联网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将被保险人的日常运动、健康饮食、身体指标等进行有效管理,并实行可变保费及浮动保额的奖惩机制。通过为客户提供降低风险的建议以及侧重于鼓励降低风险的“游戏化”举措来为客户增值,使保险企业在增加客户粘性的同时,降低了自己的风险敞口。

新模式

商业保险的新模式,是指基于市场竞争升级的内在规律,对保险后产业链的整合及重要节点的重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保险科技的进步,客户需求正在呈现集约化的发展趋势,从单一、独立的产品需求,向寻求一揽子解决方案转变。

保险企业必须从提供产品或服务转向为客户的综合需求提供价值链解决方案,企业的竞争态势也从产品链逐渐升级为产业链层次,甚至有学者把产业链竞争视为未来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形态。将保险演进为“保险+”,即由单一产品输出,转型为以保险为入口的产业链的输出,既顺应客户需求的发展,又可以增加竞争对手的模仿难度,筑高竞争壁垒。主要形式有:

“保险+服务”。整合保险的后产业链,实现风险的减量管理和客户价值的增量创造。保险企业利用技术手段和天然的需求分发属性,可以协调产业链上的相关资源,进一步完善客户的“全生命周期风险管理机制”,以止损减损为目标,在事前强化过程管理,事中进行事故救援,事后提供解决方案,从风险的“等量管理”走向“减量管理”;进一步完善客户的价值创造机制,提供全产业链的增值服务。

当前,企业竞争最前沿的战略思想是生态战略。选择生态战略的企业会基于自身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及主导作用,协调组建产业链生态圈,通过强化互联和互通,打破传统企业边界,创新用户应用场景,创造产值增量并提升内涵价值,构建合作共赢的多边关系。保险作为一种风险保障工具和衍生的金融工具,在赢得客户信任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保险企业可以成为生态圈中的核心企业。

“保险+政府”。融入政府经济社会管理的链条,成为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社会管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强调效率、公平和利益共享,强调法治化和专业化,其内涵大都与保险机制相契合,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将商业保险放入社会管理的“工具箱”。

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在不断扩大运用保险机制替代保证金的试点范围,从诉讼保全、建设工程、关税支付等领域,快速推进到交通、水利工程及政府采购等领域中,既释放出巨额的沉淀资金,又催生出数百亿级的保险市场。保险还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由于实施奖优罚劣的差异化的承保条件和费率体系,可以促进全社会风险管理水平的提升,推进规范化、集约化发展,这又与社会管理的目标高度吻合。

“保险+融资”。提供金融一揽子解决方案,以风险管理技术提升征信等级,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中小微企业在活跃市场、创新技术、特别是在提供就业上作用巨大,但由于银行的高度商业化以及这些企业存在的规模较小、管理水平较低、经营能力较弱等自身缺陷,融资难、融资贵是一个常态化的难题。

研究中小微企业在日常运营中面临的生产过程管理、产品质量管理、自主创新管理等风险隐患,提供针对性的、个性化的风险解决方案;通过与第三方科技机构合作等方式,加强对企业日常运营风险的过程管理;在此基础上,匹配贷款保证险等专项保障,进一步降低信贷风险,帮助企业获得更高的信贷授信额度,享受利率优惠,形成“保险+科技+信贷”的一揽子金融解决方案,这可以成为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保险解法”。

未经许可 不得转载 Copyright© 2000-2019
中国保险报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