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远汉
发展普惠金融,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所谓普惠金融,是指立足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和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是当前我国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提升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可得性和满意度是普惠金融的主要目标。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是缓解人民日益增长的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我国发展普惠金融的实践
早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将“发展普惠金融”确立为国家战略。2015年末,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国务院于2015年12月31日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作为我国首个发展普惠金融的国家级战略规划,确立了发展普惠金融的基本路径。《规划》明确提出强化普惠金融宣传、定期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的工作任务。
从我国情况看,全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程度和速度总体居于所属东亚及太平洋地区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以上,排在发展中国家前列。其中,账户拥有率和数字支付使用率这两个核心指标远超所属地区国家、所属收入分组国家的平均水平,分别达到80.23%和67.94%。这其中,传统金融机构在普惠金融推进过程当中发挥着“领头雁”的功能。尤其《规划》实施五年多来,各方面工作已初具成效。
一是基础金融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据了解,目前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已在总行层面和全部185家一级分行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股份制商业银行则结合自身业务特点,探索设立了“普惠金融事业部”,已设有5000余家扎根基层、服务小微的社区支行、小微支行;地方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则将服务触角向县域、乡镇及金融服务薄弱地区和群体延伸。普惠金融服务向基层、县域、乡村和社区不断延伸,乡镇一级银行物理网点和保险服务覆盖面逐步扩大。
二是金融基础设施环境进一步改善。依托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加快推进信用体系和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强化失信惩戒,营造良好信用环境。针对普惠金融重点领域信用信息不足等问题,银行业与税务部门开展“银税互动”,搭建银税信息共享平台、创新贷款产品,支持小微企业“以税促信、以信申贷”。
三是金融在扶贫攻坚战中成效显著。将扶贫小额信贷作为银行业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公平、持续、有效的信贷机会,保证信贷资金精准到户。
四是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明显提高。银行业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深度,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利性。与此同时,提升保险普惠性。2017年共有131家机构开展互联网保险业务,其中财产险公司70家,人身险公司61家,共实现保费收入183529亿元。全年互联网保险签单12491亿件,较上年增长10260%,其中退货运费险6819亿件,保证保险1661亿件,意外险1592亿件,责任保险1032亿件。互联网保险通过技术让保险更加易得,推动实现了普惠保险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意义。
然而,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不久前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18)》显示,普惠金融的服务受限,远远不仅是一个物理距离概念,更是一个创新体系的触达问题。从客户角度看,大部分边缘客户的金融知识欠缺,甚至对金融服务不信任,这些都阻碍了对金融服务的获取;从配套政策角度看,虽然一系列货币信贷政策、差异化监管和财税政策已相继出台,但部分政策落实、传导不到位,精准度不足。
一是普惠金融消费意识不到位。普惠金融要深入到受众群体的内心当中,才能够真正实现金融意识的普及。只有金融意识普及后,基层弱势群体才能够享受到真正的金融服务,才会更好地通过金融服务来提升生活水平。因而,通过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在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将金融知识、金融理念传递到群众中去,普惠金融消费者素养需进一步开发。
二是普惠金融资源配置不到位。在普惠金融实施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金融资源分配不均衡、覆盖率不足等问题。有关数据显示,中国80%的金融资源集中倾斜到30%有优质征信的人口,而另外70%的人,像小企业主、蓝领工人、农民等普惠金融重点服务对象,就很难获得银行贷款或者拿到的贷款价格更贵。
三是普惠金融持续优化不到位。目前普惠金融的发展主要是政策支持为主,如果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性难以实现,对于金融机构而言发展普惠金融的信心和主动性不够,则很难潜心去布局和发展普惠金融,普惠金融商业可持续性有待继续优化。
四是普惠金融基础设施不到位。目前,我国农村地区乡、村与县级以上的银行网点数量差距仍然较大。此外,农村地区银行网点相较全国而言达到了55%,但是我国农村人口人均拥有银行网点数量仍然低于全国水平(全国人均银行网点数1.63个)。因而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覆盖面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五是普惠金融服务质量不到位。目前,提供普惠金融的服务方的范围仍然比较局限,主要是以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为主。此外,有些金融机构的普惠事业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为,仅仅停留在指标层面,而没有真正优化服务,有待进一步提升。
发展普惠金融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重大改革举措,改革创新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应有之义,也是构建普惠金融良性发展模式的有效手段。2018年9月28日,中国银保监会首次发布《普惠金融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指出,普惠金融发展中还存在着金融资源配置、金融服务质量、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消费素养等五方面挑战。当务之急,就是要针对我国国情,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要求,建立“五个专门”经营机制,即专门的综合服务、统计核算、风险管理、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机制,突出抓好普惠金融供给体系、产品服务体系、政策环境支撑体系、风险防范和监管体系、消费者教育保护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新产品和服务渠道,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普惠金融服务水平。
一是要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根基。坚持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基。近期,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情况报告》指出,发展普惠金融,是金融业支持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将普惠金融发展纳入“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强化普惠金融顶层设计,做好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均衡布局、政策扶持,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引导市场资源投向重点领域和服务不平衡不充分领域。注重发挥基层党政组织在解决基础金融服务覆盖方面的先天优势,与金融机构在人员、信息、信用、风控等方面有效对接、资源共享,加强普惠金融与社会管理、社区治理、基层治理融合,缓解因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金融服务不足问题,满足合理有效的金融需求。
二是坚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坚持发挥市场主导作用,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根本动力。普惠金融为提高普惠金融质量,特别是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提供了一条出路,为建立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普惠金融服务和保障体系增加了可能。我们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进一步明确市场作为发展普惠金融的主体定位和主导作用,尊重市场规律,保护市场创新驱动力,提升市场主体发展普惠金融的自觉意识,构建成本可算、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普惠金融服务模式。
三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思路。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思路。我国小微企业贷款难、融资难一直以来是新经济发展路上的一重阻碍,是普惠金融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小微企业贷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在成本和风险无法得到有效覆盖的前提下积极性不高,不愿贷、不敢贷的情绪依然存在。因此,我们要以实现2020年普惠金融发展总体目标为导向,围绕提升金融服务覆盖面、可得性和满意度,着眼于金融服务空白和不足的地区、人群,在融资、储蓄、支付、保险等不同业务领域确立具体目标,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督导落实。以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导向,聚焦当前制约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障碍和推进工作面临的挑战,剖析存在问题的内外因,明确破解难题的途径和办法,逐项改进,逐个突破。
四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方法。坚持全面推进、突出重点,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方法。在引入科技手段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实施普惠金融的成本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因而将更有可能发展商业可持续模式。与此同时,通过科技化的方式,有效消除了信息隔阂,能够更好地传播金融知识,使“负责任的金融”理念有途径深入到基层金融消费者中去。对此,我们更加需要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领域,聚焦当前金融服务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抓好小微企业、三农等薄弱领域融资难、融资贵的主要矛盾,致力于让重点领域获得价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让广大人民群众守好财富。继续落实并完善对各类普惠金融服务机构的优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发挥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对资金投向、利率的传导功能,创设扶贫再贷款。创新农业保险产品,丰富价格保险、指数保险、制种保险等种类。稳步推进小微企业贷款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流转和收益权转让等业务创新,加速资金流转。
五是坚持数字普惠金融引领。坚持数字普惠金融引领,是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出路。《白皮书》回顾了普惠金融发展5年来的成果、大中型商业银行普惠金融事业部的改革举措及其成效、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等。作为经验总结和对普惠金融未来趋势的一种展望,《白皮书》的一大亮点是提出并阐释了数字普惠金融,值得关注。对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手段,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覆盖,降低服务门槛和服务成本。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引领作用,着力构建运行高效、互助共享、线上线下同步发展的普惠金融产品服务体系,实现目标客户的精准识别、精细管理、精确服务,运用技术创新缓解普惠金融领域突出存在的信用、信息和动力问题,有力应对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通过基础账户和银行卡的普及降低“金融排斥”;提升信贷服务效率,银行业积极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服务渠道,拓展服务深度,降低服务成本,提升服务便利性;降低普惠金融融资成本,伴随新技术、新渠道的使用和金融乱象的治理,银行业小额、分散融资服务的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互联网保险通过技术让保险更加易得,推动实现普惠保险的行业价值和社会意义。
六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底线。坚持正本清源,遏制乱象、防范风险,是普惠金融发展的基本底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能够有效解决普惠金融发展中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科技赋能普惠金融,打破了距离限制、地域限制,在信息共享的过程中能够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服务,拓展普惠金融的可触达范围。普惠金融的基础设施也不再局限于物理范围,能够覆盖到更多的中小微企业和金融弱势群体。我们要及时发现并重拳出击整治打着普惠金融旗号追逐暴利、从事违法违规活动的乱象,严重侵害广大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这些乱象,认清普惠金融的金融本质和风险属性,平衡好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和防范普惠金融领域风险的关系。加强重点领域风险监测,提升普惠金融领域信贷资产质量,避免出现不可持续的发展态势。
七是坚持普惠金融政策倾斜。坚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是发展好普惠金融的有力保证。我们要严格中央全面建设“三农”振兴战略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农村经济优先发展,深入推进农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政策要求,强化普惠金融服务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社会投入力量,并支持和鼓励加大金融服务重点倾斜“三农”发展。在财税政策方面,对银行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免征增值税、对贷款合同免征印花税,准予贷款损失准备金税前扣除,延续中小企业融资(信用)担保机构有关准备金税前扣除政策,扩大自主核销权。整合设立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包括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农村金融机构定向费用补贴等4个资金使用方向。对保险公司种植业、养殖业保费收入实行所得税优惠,对农业保险实行保费补贴。
八是坚持普惠金融发展保障。坚持强化政策协同,是普惠金融发展的有效保障。从互联网+金融,到金融科技,再到智慧金融服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金融科技的创新应用,已成为智慧金融升级的第一推动力。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在不断迭代升级,智慧金融的广度和深度在延伸和扩展,技术对于金融的作用,将逐渐从辅助转变为重要的支撑和决定作用。随着监管科技研究和布局的进一步深入,采取以“科技应对科技”的监管模式成为可能。在此背景下,需要我们通过科技手段对普惠金融监管工具进行完善,积极运用监管沙盒等方式对普惠金融创新进行测试,并进一步研究普惠金融牌照准入与适度监管、中央与地方之间在普惠金融统筹协调方面的体制机制等。因此,我们要持续完善差异化的货币信贷政策、财税政策和监管政策,加强政策协同配合,发挥政策合力,精准激励引导金融机构以商业可持续的方式支持普惠金融发展。普惠金融是一项涉及供给需求、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的战略高度统筹推进,自上而下逐级传导,也需要政府部门、行业产业、金融机构、市场主体、社会公众等多方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