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信安金融集团北亚总裁 张维义
随着第一支柱日臻完善,第二支柱循序渐进以及第三支柱改革试水,中国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正如熹微晨光,渐具初形。作为一家全球化的养老金公司,我们希望分享一些新兴市场,特别是智利的养老金体系建设的相关经验。因为在借助金融工具推动养老事业方面,智利有其独特之处。无论是认可债券的创新设计,还是从第一支柱向第三支柱的缴费转移,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智利的养老金体系。我们在观察和实践中总结出一些思考,以期为中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一点参考。
一、第一支柱压力显现,亟待调整
尽管中国从1991年起就明确提出着手建立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但截至2016年底,第一支柱占比为79.4%,占绝对主导;第二支柱占比20.6%;第三支柱占比几乎为零。比照美国同期,第一支柱占比仅为10.7%;第二支柱占比最多,为59%;第三支柱则占比30.3%。相形之下,中国的养老金体系发展仍不够均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提出,2018年至2050年,中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累计缺口的现值为56.6万亿元,这相当于2017年GDP的68.4%。10月31日,财政部网站公布的《关于2017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中提到,2017年各级财政补贴各类社会保险支出了12351.76亿。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在11月18日举办的财新峰会上表示,中国的社会保险体系呈现高度碎片化特征,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这12000亿的补贴还会比较快地增长。”
随着中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龄人口所占比例也将从当前的12%左右攀升至28%左右。届时第一支柱下的养老金支出将更快扩张,第一支柱的压力愈发增加。因此,在压力到达阈值前,中国应及时将第一支柱的压力分摊给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在低水平、广覆盖的基础上,加强个人承担养老责任的意识和义务,这对于中国尽快建立起多层次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大有裨益。
二、第三支柱的突破进展与有限空间
十八大以来,中国养老金市场取得了两大突破性进展。其中之一是今年5月起试行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这是一个新的起点,对于真正树立第三支柱意义深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仅建设第三支柱并不足以平衡第一支柱的压力,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巴西。
作为新兴市场和人口大国,巴西除了基本社会福利之外,仅设第一支柱和第三支柱,与职业紧密挂钩的第二支柱则没有启动。从上世纪末推行至今,历经20年时间,巴西的第三支柱仅积累了接近1300万客户,占就业人口的6%,发展相当缓慢。事实上,即便是发展了100多年的美国养老金市场,如今第三支柱覆盖率也只达到就业人口的50%。其原因在于,第三支柱的发展基于个人,一是面向的群体只能是拥有剩余资产的中产或富有阶层,参与度天然有限;二还需要足够的时间来培育客户。因此,仅仅发展第三支柱仍旧难以覆盖足够的人口。
三、第二支柱的发展建议——智利养老金体系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养老金市场的另一项重大进展是职业年金政策的实施。与企业年金的模式不同,职业年金一开始便带有强制性色彩。 职业年金在2016年正式在中国起步,将覆盖近4000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积累基金近4000亿元,是第二支柱建设非常重要的增长点。
建设第二支柱,职业年金是一条腿,企业年金是另一条腿。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加之即将全面实行的个税改革,诸多民营企业压力增大。而推进第二支柱企业年金的建设,主要动力在于企业,如何避免给本就压力巨大的企业新增负担,从而降低企业排斥心理是企业年金制度建设的重中之重。如何落实呢?或许我们可以参考智利的做法。
上世纪80年代,智利由于财政压力进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发行认可债券(Recognition Bond),鼓励现收现付制度下的参保人将缴款转移至私营养老金管理机构(简称AFPs),形成完全积累式的个人账户制,并由政府立法监管。从结果来看,推行新制度不到三年,73%的雇员进行了账户转移。这一改革当时被称为“智利模板”,影响了数十个国家的养老金体系建设。
在改革过程中,有两个细节方案值得我们参考:一是政府设计了认可债券这一新的金融工具,通过时间换空间的方式,缓解了财政压力;二是政府制定了一项政策,鼓励雇员将原本向第一支柱的缴费转移至第二支柱,同时雇主从原本向第一支柱的缴费中拿出一定比例,以涨薪的名义发放至雇员的年金账户中,作为对雇员转移缴费的奖励,从而增加雇员转移动力。以下我们结合中国的情形来具体谈谈。
(一)转移可降低的费率,结合“自动化”,成为第二支柱的来源保障
习近平主席在与民营企业的座谈会中提出,“在完善社保缴费征收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征管机制变化过程中企业的适应程度和带来的预期紧缩效应。”……“要根据实际情况,降低社保缴费名义费率,稳定缴费方式,确保企业社保缴费实际负担有实质性下降。”
2019年初国家机构改革后,社会保险费将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目前,人社部正在研究继续降低社保费率的具体办法。 对此,我们的建议是,对于能够实缴保费的企业,一种可能性是将个人原本向第一支柱缴纳的8%完全转移至第二支柱。与此同时,鼓励企业将原本向第一支柱缴纳的20%中的一部分,例如4%或更多,转移至第二支柱,作为对雇员转移缴费的匹配激励。 这样一来,形成了“强制+补贴”的模式,将共有12%的缴费由第一支柱向第二支柱转移。这样做的好处在于,一方面企业和雇员都没有新增支出,另一方面年金账户与雇员挂钩,企业的匹配缴费相当于为雇员额外涨薪,雇员获得了实际利益,企业则增加了吸引人才的方式,双方都将有转移的动力。
在后续细则方面,根据信安在全球养老金市场的经验,确保强制性对有效建立第二支柱至关重要。 这一方式的有效性也在智利、新加坡和香港等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了验证。 我们也可用四个“自动化”来阐释,即自动加入、自动缴费、自动匹配和自动提高。“自动加入”是指要求雇主为雇员设立年金账户,“自动缴费”是指雇员每月的薪酬中一定比例自动纳入年金账户之中。以上8%必须投入年金账户的设计是即是前两个自动化。接下来是“自动匹配”,指雇主根据雇员的缴费,向雇员年金账户缴纳一定比例的数额作为补贴,也就是以上提到的4%(也可以更多)。最后是“自动提高”,即随着雇员工作年限的增加,缴费也依照一定比例增加,同时雇主匹配缴费也相应增多。这一条是根据雇主的具体情况设立,通常为了公平性,也会设定一个上限。
(二)创新认债券金融产品
智利当初发行的认可债券,是面向那些由现收现付制度转移到新制度的雇员的。债券的价值基于这些雇员在现收现付制度下已缴纳供款所生成的养老金额。政府承诺这笔钱将在雇员退休时如期发放,同时由政府作为担保,这笔钱还有每年4%的实际利息(通货膨胀调整后),在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之日一次性支付(参保人发生了身故或残障等情况时同样适用)。但请注意,这种债券不是自动的,而要由参保人主动申请。
根据智利财政部预算局的研究模型,认可债券自1980年推行起,过了29年时间,直到2009年兑付的峰值才到来。之后随着领取人年老、身故和残障获得支付而下降,并在大约24年之后的2033年,随着当年最后一批历经旧制度的雇员退休而几近消失。对于政府而言,通过逐年兑付的方式延迟做实账户,而不是在第二支柱建设伊始就全部做实,可以将财政压力分摊到几十年的时间中。届时,随着GDP的增长,养老金占GDP的比例也会下降,对于政府而言更容易接受。以时间换空间,能够减轻财政方面的压力。
认可债券设计的另一项巧妙之处在于,新制度推行几年后,允许雇员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雇员的账户中,尚未到期的养老金就由金融机构集合起来,包装成有资产支持的债务证券化产品,进入市场中交易,所获收益则纳入所有者在私营养老金公司管理下的个人账户。
对于中国的二级市场而言,我们是否也可探讨设计一种类似的认可债券,具有合理的转型成本,能促使一支柱的参保人转移向第二支柱,同时将提前退休雇员的账户集合起来转化为债务证券化产品,投入市场流通交易。
鉴于认购债券偿还期通常在10年及以上,此类资产支持债务证券化产品就成为了长期金融工具,而这正是保险公司和养老金公司匹配资产负债时所需要的。
结语
当然,每个国家都有自身独特的条件和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因此智利模式在此仅仅作为一个参考案例。在今年10月25日的国际养老金监督官组织(IOPS)“完善养老金体系,应对老龄化挑战”年会上,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表示,“下一步将推进市场机制改革,扩大第二、三支柱替代率,促进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信安相信,第二支柱作为与职业紧密相关的一个支柱,是国家完善的养老金体系绝对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当第二支柱、第三支柱获得充分发展之后,第一支柱才有望在关照无力应对老龄生活群体、支持老龄医疗服务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