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一以贯之的发展趋势。市场与企业是推进专业化的两种手段,它们相互竞争,推动专业化效率不断提升。技术与知识既是专业化的产物,也是专业化的组成要素,技术与知识的进步不断改变着市场与企业的交易效率,当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更多的改进企业内部的交易效率时,企业把更多的交易纳入其中,企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反之,则相反。人类社会以利他利己作为行为规则,企业内部存在大量先签合同延后执行的交易,行为规则很难被严格遵守,绩效测度与激励制度的合理性与效率成为决定企业专业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大数据时代,市场的效率提升的比企业快,企业的边界正在被市场冲破,内部交易正在被移交给市场。工业革命带来的变化是“看不见的手”让位于“看得见的手”,企业在变“大”、市场在变“小”。信息革命让我们再走回去,但绝不是回到原点。
□封建强
在现代社会,专业化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或发展模式,被人们经常提及;可是翻遍各类书籍,却找不到对它的统一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人们谈论专业化,有时指领先的知识与技术,有时又是指业务模式或市场战略的聚焦。什么是专业化?哪些因素影响专业化?为什么同样推进专业化的企业,有的能取得成功、发展蒸蒸日上,有的却日薄西山、走向死亡?大数据时代,将带给专业化什么样的影响?专业化之路将走向何方?
现代社会的行为逻辑
如果把“人是自利的”作为解释人类行为的逻辑起点,无疑每个人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欲求,这是个体行为的本源驱动力量,也是激励之所在。但人是群体动物,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类行为大量的是以集体行动的方式出现,为了防止利己带来的行为冲突,演化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规则,强调利己不能损人,利己要以改进他人或集体利益为前提。损人或者不利于集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是机会主义,必须被约束与禁止。
根据这个规则,人类行为要获得社会的合法性认同只有两种情况,一是所有不与他人发生关系的独立行为,这是完全自治的,炒鸡蛋是多放还是少放点盐,完全由自己决定,这个权力被个体所保留,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同;二是与他人存在关联的行为,所有的群体行为都属于这种类型,这类行为具有交易特征,利己必须通过利他来实现,不能利他的行为不具有存在的社会依据,以利他来测度利己,最能利他的人才能最利己,这是现代社会的行为逻辑。
与个体行为逻辑一样,组织也有独立的利益诉求,组织的利己要求同样以利他为条件和测度依据,不能利他的组织也没有存在的理由。企业是经济组织,以面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得到消费者认同,维持存在、获得发展。得到越多消费者认同,企业的存在感就越强,发展的就越好。
怎样才能获得更多的消费者认同?有三个方面至关重要,一是产品或服务能满足或创造消费者的需求;二是质量与价格具有市场竞争优势;三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建立起情感联系,获得信任与支持;也就是说,企业在战略、运营与文化价值上要展现出对消费者的针对性、竞争力与吸引力。
如何才能做到这些呢?答案是专业化。
企业专业化的本质、内涵及关键影响因素
在探讨专业化之前,先要对企业的本质达成共识。传统经济理论认为,企业是一个生产函数,把输入的要素变换成输出的产品,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则从交易出发认为,如果以消费者为源头,企业是一个连续的交易组合,有些交易通过市场机制实现,有些则在企业内部完成。首先,企业按照消费者与市场的现实需要或基于未来的发展要求,与各式各类的供应商、投资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签订合约,从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然后,在企业内部与这些要素提供者履行合约、完成交易约定。比如与员工、管理者之间的交易(除招聘与辞退外)就是在合约签订后在企业内部持续进行的,由此获得过程性产品,从而组合成最终产品与服务。
企业是一个交易组合,为什么这些交易不直接在市场中完成呢?科斯认为,在企业内部进行交易比市场节约交易成本。企业在市场中与要素提供者订立合约,获得对要素的使用与管理权,然后通过行政指令协调要素提供者,获得过程性产品,这样可以节约讨价还价、信息搜寻等市场成本。威廉姆森从交易属性出发认为,企业是一个相比市场更加有效的交易治理结构,对于那些需要专门投资、交易频繁的经济活动,企业相比市场交易既具有规模效应,又能更好地克服可能存在的事后“敲竹杠”等机会主义行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市场与企业都是管理交易的手段,两者之间存在替代关系,成本优势是企业能够把交易囊括其中、做大做强的经济逻辑。
企业通过把不同的交易组合起来,实现专门的功能,从而满足消费者的特定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讲,企业是一个专业化的工具,专业化也是企业的重要特征。但企业组合的交易能否得到消费者认同,需要经历一个选择与竞争的过程,从更实用的角度看,专业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含义。
首先,从本质看,专业化是消费者对企业的综合评价,也是对企业利他行为与能力的综合测度。“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分工是专业化的逻辑起点,但分工又缘于交换的需要,分工的程度受制于交换能力的大小,也就是说消费者的认同才是专业化的源头,是它规定了企业专业化的方向,是它衡量着企业专业化的水平,是它成为推动企业专业化的唯一力量。强调专业化的市场与客户导向,有利于避免专业化概念的空泛。品牌认知度、市场份额与客户满意度是对专业化的合理测度,推进专业化建设的成就也必须借助这三个指标进行检验。
其次,从内涵看,专业化不只是技术设备与技术能力,而是体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组合优势。尽管技术在交易组合中居于主导地位,由它决定着产品及服务的形态与质量,是区分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企业提供的产品与服务是企业的技术体系、组织体系、价值理念、员工及其行为的综合。企业的功能是组合要素、实现特定目的。为什么样的目的进行组合?以什么样的方式与结构进行组合?组合什么样的要素?这些都体现企业的专业化水平。斯密在谈到分工带来的好处时,列举了三个方面:第一,劳动者的技巧因业专而日进;第二,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通常损失不少时间,分工可以避免这种损失;第三,机械设备的发明,使一个人能够做许多人的工作。这三个方面可以被解读为要素效率、组织效率与技术效率,专业化是这三者之和。
最后,从机制看,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制度是决定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拥有专业能力出众的员工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高,但专业化领先的公司必定是由专业技能出众的员工组成。企业是一个虚拟的利益主体,归根到底是人的集合。在企业的交易组合中,原材料、生产设备、资金的交易可以在市场中完成,而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之间的交易,只能先签订交易合约,延后在企业内部逐步完成。由于人的劳动付出与工作成果富有弹性,对这些交易标的进行测度非常困难,企业构建以绩效评价为核心的包括激励约束机制在内的制度体系,代替市场机制,对它们进行定价,一是确保交易标的符合发展战略,能够适应消费者的要求、市场的压力与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确保交易公平,利人利己的行为逻辑能够得到良好的执行。这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点确保内部交易的市场方向与竞争实力;第二点确保专业化可持续,试想如果利他与利己不对称,企业在内部交易中付给要素提供者的太多,从消费者那里得不到足够的补偿,结果只能是关门大吉。
从企业到消费者中间隔着市场,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普通员工提供的过程性产品到形成企业的最终产品中间隔着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制度。如此看来,这套制度成了决定企业专业化的关键,如果制度有效、有竞争优势,内部交易提供的过程性产品就能灵敏的应对外部的变化,企业的交易组合就可以在竞争中胜出,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企业的品牌认知度、市场份额、客户满意度就能持续改善,要素效率、组织效率、技术效率就会竞相提升,知识与技术被这个过程完全内生,相较于制度而言,成为次要。从这个角度说,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制度也是区分企业优劣与决定盛衰成败的关键。
制约企业专业化的因素
观察企业行为,不难发现,外部环境条件相同的一组企业,有的对消费者的需求与环境变化反应灵敏,能够及时设计新产品,调整内部结构、创新技术与运营模式加以应对;有的则任你千变万化,我自岿然不动,表现得惰性十足,沿着老路子自顾自地往前走。这其中的差异源自企业自身的绩效评价与激励约束制度的合理性与效率,那又是什么原因在决定或破坏这个制度的合理性与效率呢?
第一,内部交易存在较强的黏性。市场是基于自由选择基础之上的撮合交易模式,在较大范围选优保证了交易的效率。与市场不同的是,企业内部的交易可选择的余地往往较少。比如,企业要从员工那里获得关于客户需求变化的研究报告,由于从事相关工作的员工不多,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如果该员工提供的研究服务不能满足要求,由于企业与员工签订了带期限的劳动合同,员工提供的过程性产品又是在劳动合同签订之后,要通过更换员工来满足要求是成本较高的行为。正是因为这种交易黏性的存在,消费者的要求、市场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在企业内部可能无法被有效响应。
从实践看,适应环境能力较强、专业化较为突出的企业都特别重视人力资源建设,比如华为,它们每年要从全国几十所著名高校挑选员工,对某些特殊岗位甚至从全球挑选,最大程度的做到人员与岗位相适应,同时通过提前退休与强制淘汰等形式,建立起有效的员工更新机制,最大限度的克服内部交易黏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增强响应能力。
第二,内部绩效具有测不准的特点。在企业内部,某些直接对接市场的岗位,比如销售,由于绩效测度与激励简单明了,它们对消费者的要求、市场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很敏感,响应也就会比较及时;那些离市场相对较远的岗位,比如技术管理,由于交易黏性的存在,合理定价很困难,最常见的是由管理者对员工提供的过程性产品或服务进行评估,这样一层一层递归上去,如果每个层级的管理者对消费者的要求、市场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岗位职责都有较好的理解,最终的管理者又承担企业的风险责任,这个定价机制也许是有效的。
但这些假设几乎不能满足。比如,由于绩效评估的信息不充分、最终的管理者不具有相应的专业能力、或者不具有企业家精神等。事实上,只要评估链条的任何一个环节存在问题,企业就不能把消费者的要求、市场的压力、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绩效评估有效的传递到每个员工的行动中。比如一个不称职的管理者,完全可能因为刚愎自用把员工发现的一个市场机会给毙掉,坚持一个错误的发展战略;再比如员工由于专业水平与敬业精神不足,提交的技术发展建议完全没有基于新的技术发展趋势,但评估者无法识别,最终欣然接受。
第三,机会主义行为。如果利己与利他不对等,员工对企业没有贡献,或者贡献远远地小于企业对他的激励,这就是套利,是一种机会主义行为。在现代企业中,由于产权不合理、监督不到位、内部交易存在黏性、绩效测不准等多种原因,机会主义不可避免。但如果机会主义较多的存在,不需要利他就能利己,必然会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寻求套利,形成组织的套利文化。拜占庭将军问题表明,只要有超过30%的套利者存在,组织的正常秩序就难以保持。
套利也往往滋生官僚主义。企业是一个中心化组织,每个管理岗位都是组织的中心节点,承担着信息汇聚、责任传递、行为协同等职能,对管理者有着知识、技能与经验上的要求,如果组织的长期绩效评价行为存在套利,产生很多不合格的管理者,出于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合法性依据,他们往往不是去尽职履责,而是自觉不自觉的试图破坏企业的定价体系,制造更多的机会主义。机会主义无疑放大了内部绩效测不准的缺陷,外部的需求与变化向内部交易传递的链路受阻、信号失真,企业对外部变化表现得非常麻木,内部的话语体系逐步与外部失去同构,如果外部环境快速变化,企业就可能被淘汰出局,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走向失败。
大数据时代的专业化之路
人类的欲求是不断演进、永无止境的过程,专业化是人类发明的用于追求与实现这种欲求的唯一模式,市场与企业是推进专业化的两种手段,它们相互竞争,推动专业化的效率不断提升。技术与知识既是专业化的产物,也是专业化的组成要素,技术与知识的进步也在不断地改变着市场与企业的交易效率,当技术与知识的创新更多的改进企业内部的交易效率时,看到的便是企业把更多的交易纳入其中,企业的边界在不断扩大;反之,则相反。
回顾工业革命300年以来的历史,尤其是电力革命之后,机器设备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能力,企业的技术效率得以凸显;流水线作业与推广科学管理,企业的组织优势更加明显。企业如雨后春笋,在钢铁、能源、交通、制造等领域出现了巨无霸的大企业,人们看到市场的无秩序性、企业组织的有计划性,“看不见的手”让位于“看得见的手”,通过市场协调的很多经济活动被装进了企业,企业在变“大”、市场在变“小”。思想家甚至试图把企业的组织协调模式推广到全社会。
今天很难找到不以企业为主体的经济活动,大企业更是富可敌国。从创造的财富看,位居财富500强NO.1的沃尔玛,2017年营业收入高达4859亿美元,超过波兰的GDP总量,波兰在全球所有国家中,GDP的规模排名第24位;从控制的财富看,工商银行总资产超过4万亿美元,与日本的GDP规模不相上下,日本GDP总量位居全球第3位。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大、层级的增多,出现了大企业病,交易黏性、绩效测不准与机会主义普遍存在。那些绩效测度与激励约束制度的合理性与效率输给市场或同类的大企业,可能永远的消失在历史的滚滚红尘之中。小企业、新生企业由于交易结构简单,相比大企业而言,在创新能力与运营效率上更有优势,引领了专业化的创新潮流,开拓产品新领域与发展新模式。大企业由于拥有强大的市场地位,控制战略发展资源,影响着专业化的走向。由此,形成大小企业共生的专业化发展格局。
市场与企业始终在赛跑。进入信息社会尤其是大数据时代,市场获得新的力量,与以前是大企业与小的、新生的企业比制度效率所不同的是,这个时代,市场对企业发起了进攻,呈现出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信息技术与大数据扩大了市场交易的范围,提高了市场交易的透明度,交易成本大幅下降。借助搜索引擎可以帮你从数以亿万计的潜在交易对手中,迅速找到最合适的交易方;借助大数据可以了解各类资源的分布及结构情况,准确判断市场走势,降低交易风险,减少仓储、物流等交易成本;依托大数据构建的智慧市场监管体系,把市场中的机会主义行为控制到了最少,诚信成为市场内生的纪律。这一切彰显了市场对于传统企业的优势,企业如何应对,专业化之路何去何从?
以企业之名的各式各类的市场正在迅速出现,淘宝、京东、苏宁既是企业,更是一个专业化的市场,它们与那些遍布城乡、用红砖青瓦搭建的市场在本质上没有区别,最大的差别就是效率。在这些新生的市场物种的冲击下,企业的边界逐步融化,内外部连成一个整体,组织也正从树形结构转向网状结构,无边界的数字企业、智慧企业不断诞生。智慧零售把供应商、销售商、物流仓储服务商、消费者整合到同一个网络平台,对于网络中的每个人而言,消费者的需求与变化都可以借助大数据同步获得。组合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服务商与消费者的距离越来越近,而企业内部提供过程性产品的员工的行为又被大数据全程记录,机会主义存在的空间被压缩到最小。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智慧零售与智慧生产融为一体,消费者的需求与变化穿透所有环节,直接传递给要素与过程性产品提供者,企业正在被市场穿破。
分析服装行业的趋势,也许更能看清市场的力量。传统的服装厂往往是根据历史经验、结合新的潮流,生产成衣,通过销售渠道卖到消费者手中。新的商业模式完全以消费者为中心。比如,你想做一套西装,可以在网上找一个设计公司出一个方案,认可后再登陆它提供的多个原料与生产厂家的网站,挑选中意的布料与工艺,最后由设计公司协调完成西装制作并通过外部物流寄送给你。原料采购、库存与生产、物流等环节正从传统服装厂移出,市场抢走了传统上需要企业完成的内部绩效评价工作。
很多行业C2B2B/C的商业模式已悄然兴起,在保险行业,这样的模式也许正在形成。一些保险中介服务商,正在把保险产业链的所有要素提供商整合到一个平台,建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保险服务市场。你登陆平台,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师为你设计保单,然后给你推荐若干承保机构(保险公司)、理赔机构(4S店或医院等),你挑选满意的承保、理赔机构后,平台为你协调后续整个服务过程。不仅销售,也许产品开发、精算、客户管理、理赔等职能都会从保险公司中分离出去,这不会是天方夜谭。
这样的变化每天都在发生。每一个行业都在建立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专业交易市场,谓之平台;每一个行业的大企业都在经济逻辑的支配下或主动或被动地把内部交易交出来,留下平台允许留下的,大企业变“小”,小企业大量产生。平台在变“大”、企业在变“小”,市场和企业唱的这出戏,正是未来的专业化之路。一方面,听从市场的安排,学会做减法,做最擅长的事;另一方面,推进组织扁平化、内部交易透明化,最大可能的把人类行为规则的要求落到实处;这对很多传统大企业而言,也许是无奈之举,但却是专业化的题中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