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虹 樊小斌
近年来,“政银保”保证保险业务发展较快,贷款保证保险有效满足部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但综合费用偏高、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手续繁琐等因素仍制约保证保险业务进一步推广,应引起重视。
发展现状
(一)“政银保”保证保险发展较快。以某市为例,截至2017年3月末,该市“政银保”贷款余额2505万元,较年初增长7.10%。自2010年该业务开展以来,“政银保”贷款余额年均增速高达40%以上。2016年,“政银保”业务实现贷款利息收入、保费收入分别为107.35万元和38.71万元,占2015年“政银保”业务收入的97.83%和84.88%;保险公司获得专项基金补贴保费金额18万元。
(二)贷款保证保险集中投向中低收入人群、个体户及小微企业。以某市为例,2017年1-3月,该市商业性贷款保证保险累计为企业、个体工商及个人提供保证贷款9625万元,涉及1400户企业及个体工商户。其目标客户是月收入在3000 元以上,具有稳定工作和还款能力的中低收入人群,承保金额为2~15 万元人民币,一定程度上满足广大中低收入人群、个体工商户以及小微型企业经营性融资需求。
存在问题
(一)综合费用过高,影响企业业务办理需求。有关调查显示,已开展贷款保证保险的保险公司综合融资成本在12%左右,是当前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45倍。其中抵押贷款年利率最高达到8.5%,保费年费率最高达到3.5%。如果是纯信用融资,其融资成本会更高。在目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背景下,企业盈利水平难以覆盖融资成本。
(二)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保险机构成本负担较重。一是权益与责任不相匹配。根据协议合作银行承担超出保险公司最高赔付限额部分的20%损失,保险公司按贷款金额2%左右收取保费,承担保费收入的120%损失。二是保险公司利润与风险不匹配。83.33%保险公司保证保险业务处于亏损或盈亏平衡状态,甚至参与政府主导的“政银保”业务也出亏损。
(三)“政银保”贷款手续繁琐,审批效率不高。“政银保”贷款手续繁琐,一般需要提交6种资料,走5个程序。具体包括向银行提出申请、银行审核、银行会同保险公司现场调查、政府部门审批、贷款发放与支付,获取贷款的时间一般超过13天,有的甚至需要一个月。个别地区现场贷款调查重复,审批效率有待提高。
有关建议
(一)加强部门沟通,促进保证保险业务健康发展。一是加强与保监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政策推动合力。在国务院有关会议精神指导下,建立保证保险业务推广工作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实现信息共享,积极推动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二是制定和完善银保合作指导意见,从合作机制、风险分担等方面引导银行机构参与保证保险业务,推动保证保险业务可持续发展。
(二)推动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提高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一是推动政府建立“专项风险补偿基金”,给予保险公司部分损失补偿,降低保险公司“政银保”业务风险,并通过适当提升补偿比例,降低金融机构承担的风险,引导金融机构适当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二是推动优化保险公司与银行损失分担比例,将保险公司与银行承担贷款本息损失风险比例优化,比如7∶3,提高保险公司参与积极性。
(三)精简“政银保”业务程序,提高审批效率。一是优化“政银保”业务流程。“政银保”合作单位应加强沟通协调,对现行贷款流程进行简化或合并,尽可能地实现“一站式办贷”服务。二是推动保险公司明确保险投保及优化理赔流程并予以公开,精简程序,方便客户投保。三是加强企业征信记录等数据的收集、跟踪、分析和共享,对再次办理业务的企业可以迅速调阅相关数据,提高审批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