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德立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以销定产为主要特征的订单农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逐步显现。同时,代表集约化生产方式的订单农业对农业保险的有效需求也不断增强。2016年,河南在周口探索开展订单小麦保险,助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成效初显。
主要做法
(一) 改进保险产品,提高针对性。订单农业经营主体通常是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是必要条件,产销一体、规模化经营是基本特征,风险积聚是必然结果,保险保障是内生需求。针对订单小麦生产投入大、经营风险集中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改进保险产品,顺应新需求。
一是细分保障对象和保险标的。明确订单小麦保险投保人主要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为强筋优质小麦提供风险保障,承保品种主要为新麦26号和泛麦8号。
二是提高保障程度。将订单小麦保险的保险金额提高到600元/亩,较传统小麦保险保额提高34.2%,涵盖了直接物化成本。同时,取消了传统小麦保险的30%相对免赔率,扩大了赔付范围。在损失程度低于30%情况下,被保险人也能得到保险赔付,补偿功能明显增强。试点期间,累计承保3.24万亩强筋小麦,提供风险保障1946.4万元。
(二) 改进保险服务,提高有效性。一是落实知情权,减少信息不对称。产品研发阶段,多次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沟通,全面了解保险需求,保险责任基本涵盖了河南境内主要自然风险。承保阶段,公示参保土地四至、保费和保险金额等基本信息。理赔环节,公示损失面积和损失程度等情况,以公开促公平,既普及了保险知识,提高了保险双方信息对称程度,又有效减少了理赔纠纷。二是维护理赔权,提升满意度。2016年4至5月,周口市小麦出现大面积赤霉病,导致部分小麦减产。经办保险机构及时开展查勘定损工作,联合当地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3块3303亩受灾的承保小麦逐一核定损失,拍摄查勘照片2300多张,核定减产损失率最高为63.24%,最少为24.97%,平均减产损失率为52.47%,投保单位对损失核定结果均无异议。
主要成效
(一) 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一是提高产量。订单小麦可以有效发挥农业合作社规模经营的技术和组织优势,统一组织开展测土配方、机械化耕作和灾情防控等工作,有效解决了分散经营劳动力不足和管理技术薄弱等问题。订单小麦保险则化解了小麦生产集约化过程中积聚的风险,进一步夯实了增产基础,提供了稳产保障。据测算,参保订单小麦2016年平均产量550-600公斤/亩,较当地普通小麦平均亩产提高10%以上。二是增加收益。一方面,订单小麦的规模化经营方式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采购种子、农资提供了便利条件,可以降低成本支出;另一方面,订单小麦可以通过合同提前约定销售价格,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避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二)助力结构调整,扩大优质小麦供给。一是保费财政补贴政策协同产业政策发挥引导作用。试点期间,中央财政为投保单位提供65%的保费补贴,调动了参加保险和种植强筋小麦的积极性,有效发挥了财政政策的导向和杠杆作用,为小麦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改变目前河南强筋和弱筋等优质小麦(种植面积不足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0%)供给不足的状况,扩大优质小麦供给。同时,小麦种植结构的变化也为调整保费补贴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利于提高财政补贴效果。保费补贴政策与产业政策相互协调,形成了推动小麦种植结构调整乃至农业结构调整的合力,有助缓解农产品供需结构失衡的矛盾。二是保险承保和理赔政策助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订单小麦保险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较高的风险保障,稳定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预期,有助于加快土地流转速度,扩大订单小麦生产规模。而订单小麦以生产强筋等优质小麦为切入点,实现了播种、收割、储存和销售系统化管理,改变了以往混种、混收、混储的局面,满足了面粉加工企业对小麦质量均匀,不能混杂的要求。从某种角度讲,订单小麦保险是促进订单小麦发展进而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同时,订单小麦保险取消了相对免赔率,保障作用明显提升,减轻了投保单位的经济损失,凸显了农业保险“稳定器”的作用。
河南订单小麦保险1年来试点工作表明,订单小麦保险较传统小麦保险更加契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高保障的风险保障需求,更加突出了保险的保障功能,顺应了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促进订单农业发展、扩大优质农产品供给的有力支撑,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