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 赵永坚
随着信息技术在全球的迅猛发展和保险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作为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保险业所具有的资金密集、信息密集和数据密集特性,决定了保险业必然是信息技术最新成果的积极应用者。回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IT与保险的最初结合,到目前保险公司普遍实现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展望未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为代表的最新IT技术,将极大提升企业经营风险和经营管理的决策能力,并逐渐超越依靠失误积累经验的传统做法,一个信息化的保险离我们越来越近。
保险公司的信息化之路
20世纪80年代是保险信息化起步阶段。此阶段,保险企业完成了电脑对手工出单最基本操作的替代。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保险企业实现了核心业务流程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在此阶段,保险企业主要是以IT系统模仿主要业务流程和以IT系统代替手工操作为目标,大部分系统建设是分阶段、渐进式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每一阶段的成果都会为下一阶段所继承,同时减少了试错成本。但坏处同样明显:各系统之间存在专业分割、标准不一、关联复杂、流程过长、运行成本高以及系统架构设计不足等问题。
21世纪以来,保险信息化建设更是呈现加速状态,具体表现为:
一是老公司(2004年前已存在的保险公司)基本实现了业务、财务的数据大集中,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承保、理赔、再保、精算)和财务系统的建设或升级以及两者的实时对接。笔者曾亲身参与了保险行业第一例业务、财务数据大集中以及业务和财务系统无缝对接的主要实践。新公司(2004年及以后设立)完成了核心业务系统和财务系统的建设和贯通以及数据集中化管理。
二是保险的几大行业基础信息平台(行业车险信息平台、保单登记平台等)建设完成或基本完成。
三是保险信息化标准委员会成立并颁布一整套保险信息化标准,使得中国保险行业拥有了自己的信息化标准体系。
这些信息化的成果大幅提升了保险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和快速发展能力;增强了行业风险识别、分析和管控能力;支撑了保险业从上世纪末到目前平均每年两位数的高速增长。
目前保险及保险企业的信息化与过去相比,在市场竞争的推动,行业监管要求,企业发展需求三方共同作用下,完成了数据集中化、运营集约化、管理数字化和流程电子化,以及信息技术与经营管理的实质融合,基本实现了保险和保险企业的信息化。
信息化保险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信息化保险,通俗地说就是:以信息化或互联网思维,思考并实现保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再造,以及资源配置等等。
从保险信息化到信息化保险,不是简单的信息技术升级和应用范围深化和扩大,而是要在保险信息化的基础上,实现信息的“融会贯通”,进而推动保险经营管理形态和方式发生根本性改变。
国内外保险业已经开始了信息化保险的研究和建设,也非常看好对信息化保险建设的投资,但成功的要点在于理念、战略和实践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根据当前保险业信息化现状,笔者认为实现从保险信息化到信息化保险的转变,整合、挖掘、创新等方面的理念和实践尤为关键。
整合在这里有三个层面的含义:
1.通过对业务、管理流程的梳理,按信息化思维对业务流程进行整合和再造,摒弃限制数据流通的流程,打通阻碍数据流通的节点。
2.技术上统一架构设计,组织上建立集中的IT指挥管理体系。
3.消除企业内的信息孤岛,将各种数据整合在一起成为企业真正数据财富,形成能够挖掘的数据共享平台,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易用性。
挖掘就是指数据挖掘。整合业务数据、财务数据、营销数据、客户服务数据以及经营管理数据等企业数据,这里包括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应用先进的数据挖掘技术,使海量数据价值化。目的是据此分析市场、发现价格、评估风险,为经营决策、资源配置、产品创新、精准营销等提供数据支持。
创新则表现为IT 进一步由后台走向前端,由IT创新带来的管理能力提升和对风险控制、业务增长的推动越来越显著。随着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产生对原有的业务经营、风险管理、销售和服务运行方式的变革,将对承保、理赔、再保、精算等业务运营和管理带来巨大变化,有些变化甚至是颠覆性的。
互联网保险是信息化保险建设的一个现实案列。近些年来,大部分保险企业的互联网建设思路和实践是:自己开发或依托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平台,然后将适用的保险产品以及基于该产品的承保、理赔等流程搬上互联网信息平台,附加上一些基于网络的营销或销售管理系统和工具。这种”保险“上网式的互联网应用,虽基本实现了保险的互联网化,但距离互联网保险还相去甚远。
打造互联网保险的关键在于客户体验、产品创新两个方面。
互联网的鲜明特点是它的交互性和客户参与性,因此对保险企业的互联网信息平台,客户体验甚为重要。通过应用微信、APP、视频传输等最新移动互联技术,可大大推动客户体验系统建设,再与原有的核心业务系统、客户关系管理进行深度整合。达到改善客户体验,增加客户粘度,提升客户关注的目的。
目前,大部分保险企业的精力和实践都集中在改善客户体验的建设上,产品创新将是下一步的发力点。
通过改善客户体验来提升关注增加粘度无疑是重要的,但保险企业吸引客户除了服务之外产品才是核心,长远看客户更关心的是产品。传统保险产品从设计、定价、确认费率、条款到再保安排、植入信息系统,流程冗长且复杂导致产品的推出时效差。进入互联网时代,网销产品的周期比传统产品成倍地缩短。在“快鱼吃慢鱼”的互联网模式下,网销产品推出的时效性往往成为关键中的关键,为此,引入产品工厂的理念和实践是解决网销产品时效性的不二选择。
产品工厂是对原有出单系统的创新与扬弃,将原有出单系统中不适应网销产品时效性,个性化、定制化的前台和后台部分进行再造,并与原有系统的核保等部分深度整合,最终达到产品费率、条款在信息系统上的可配置化。产品由业务人员而不是IT人员来定制,不仅大大提高网销产品的时效性和个性化水平,而且可实现产品开发流程的无缝对接,解决了产品创新的技术支撑。
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建设信息化保险
大数据在保险企业的产品定价、精准营销、风险控制等领域的应用,以及保险行业细分险种(如:车险、意健险等)的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领域的应用,是信息化保险的突破点之一。
移动互联网为特征的微信、车联网、图像传输等技术在投保、理赔、客服领域的应用,将极大提升前端产品销售的客户体验,缩短后端理赔服务时效并进而改善服务质量和降低成本,是信息化保险的另一个发力点。
利用微信、车联网、物联网等工具,能有效解决数据源的可得、可靠、准确、及时等问题。下一步的关键是企业要破除内部数据的部门分割,建立起自己的统一数据仓库和数据集市;行业应通过行业信息平台所积累的行业数据建立数据共享方法和机制,为企业间的数据共享提供支持。
1.企业依据自己的统一数据仓库,通过大数据可按地域、险种、销售渠道挖掘出相应的成本、效益,将成本、效益落到每类或每个保单上。据此并参考行业信息平台数据可分析判断市场,确定价格并评估风险,实现精准定价、精确管理。解决传统管理中存在的“失准”“失察”等问题。
2.企业可根据自己的客户行为数据细分市场,实现对客户行为需求的把握。建立统一的客户标签和客户画像,形成全景视图以推动精准营销。
3.借助车联网平台、共享数据平台与大数据分析,实现实时预测和分析保险欺诈等非法行为,实现风险源数据的自动采集、加工以及关键风险指标的自动计算,满足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战略风险、声誉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的风险状况列示和预警,防范企业运营风险。
4.依据统一数据仓库,结合财务ERP系统和内存数据库技术,企业实现对资金流及信息流的实时严格监控,关注财务结算异常,并控制财务风险。
5.行业可依据行业信息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定期发布分区域、分渠道类型的分析报告,以对企业进行风险提示,实现对企业的窗口指导。
信息化保险建设一旦实施成功,在企业间将出现竞争力的“代际”差异,赢者会持续保持战略优势。
信息技术革新打开传统保险业“脑洞”
目前,以“深度学习”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日新月异。这些技术在保险业开花结果后,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企业组织机构,行业的运行方式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
“深度学习”通过学习积累胜败经验,利用人工神经网络模拟人脑的机制来辅助核保、核赔、再保的处理;虚拟现实技术将在财险的承保、理赔的现场调查、寿险的展业等领域大展宏图;远程移动互联技术会导致传统保险营业服务模式的再造。
汽车的智能化无人驾驶、智能化家庭、物联网化的财产标地的实现,这些保险对象的信息化反过来会推动保险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分析、定价和管控的方式改变,进而引发保险企业和行业运行样式的改变。
(作者单位:全民,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赵永坚,中煤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