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俊华
地震在中国可能造成巨大损失,就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来看,地震是第一大威胁。
回顾一下所有的地震记录,可以发现中国一些地区的地震活动很频繁。东南地区从地震强度和频度来说,以位于菲律宾与欧亚板块交界处的台湾岛为最。而西部与西南地区由于印度次大陆不断与欧亚板块碰撞,地震活动分布也非常广泛。在上述两个地区之间是中国的主要大陆,全国大部分人口分布在这些地区。中国北方地区因存在大量活跃的板块间断层而呈交叉状分布,其中一些断层是造成大地震的源头。相比而言,东南地区地震活动相对较少。
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地震烈度区划图,中国大陆677个城市中有略超过半数的城市位于烈度VIII度(MMI VIII)或更高的地带。中国1989年起出台法规,规定建筑物的设计标准需要达到一定的防震能力,以防止房屋倒塌,从而挽救生命和降低经济损失。过去几十年在经济高速发展期兴建的建筑可能享受这项法规的益处。然而,和其他国家一样,实际建筑的标准多大程度符合这个建筑标准,还是未知。而且,这些大城市中有许多建筑物已经建成多年,如果发生大震,将可能遭受巨大损失。
如何评估地震风险一直是保险业的一个挑战,传统的精算方法建立在大样本的统计基础上,而地震灾害由于具有“发生频率低、破坏力强”的特点,地震统计样本往往无法满足精算的要求,那么,这就需要建立研发专门的地震风险评估模型来满足保险行业地震保险定价的要求。
地震风险评估模型
为获取对风险更加全面的认识,保险公司采用概率(probabilistic)风险评估模型,模拟的不是单一的自然灾害事件,而是数千年事件框架内成千上万个可能的灾害事件。模拟的结果显示出潜在的损失程度与灾害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据此可计算损失的平均值与极端值。从保险行业的角度来看,概率风险评估模发生频率型能够定量分析自然灾害(致灾因子)本身、易损性以及保险标地的分布及保险条件,最终的输出结果即是保险条件下的所有保险标地的总损失(见表1)。
下面以地震风险评估模型阐述这几个部分如何工作:
1.致灾因子模块:发生地点、发生频率、严重程度。
地震灾害的历史事件数据构成了致灾因子模块的基础,历史数据的时间跨度越长,数据越完整,那么它反应的风险的真实性就越可靠。但是,一般自然灾害数据只可追溯100年,地震会长一些。
2.易损性模块:特定灾害强度下的毁坏程度多大。
每次发生自然灾害,即使烈度相同,造成的破坏程度也千差万别。一栋建筑物遭受的破坏程度主要取决于该建筑物的建筑类型、建成时间或高度等。同样,建筑物内部财产的受损程度也会大小不一。易损型模块的目的就是建立破坏强度与破化程度之间的关系函数,用平均损失率来表示。
在创建易损型模块的时候,我们不可能详细分析每一个标的特点,因此,我们将保险标的分成不同的类别,每个类别适用于一条共同的易损性曲线, 高层住宅、工厂等。不同的保险业务种类(财产险、车险等)、客户群(民用、商业、工业等)以及被保利益(建筑物、室内财产、营业中断)的易损性迥然不同。根据灾害的种类和历史数据,我们会分割出更细的易损性曲线,比如,为了评估建筑物对地震的易损性、见建筑物分为砖瓦机构、木质、水泥、钢筋混凝土等类别(见表2)。
3.价值分布模块:保险价值分布在哪些地点。
将保险标的的位置信息输入价值分布模块中。为了能模拟可靠的模拟地震损失,获得所有的业务组合的准确数据(“风险累积控制”)对于保险公司而言非常重要。目前,可以按几种标准来获取和交流这些数据(如CRESTA,UNICEDE等)。
4.保险条件模块:哪些损失属于保险保障范围。
免赔额和赔偿限额等保险条件是保险公司的重要承保手段,它们能把保险公司承担的损失限定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这些方法起到了两个关键的作用: 其一,它们设定了保险公司要承担的保险损失;其二,通过避免处理大量的小额索赔降低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成本。在巨灾模型中,保险条件模块的功能就是要在总损失的基础上计算出保险公司的净损失。
地震风险评估模型就是将上述四个模块结合在一起加以分析,保险公司通过综合分析计算出预期年损失和极端事件损失,最终会用一条损失频率曲线(LFC)来体现损失分析的结果。
地震风险评估模型面临的挑战
地震模型对于保险核保人员在评价地震风险的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核保人员只是单纯的看模型输出结果,那么地震风险有可能会被低估,所以清楚了解地震模型的弱点,才能够作出更加准确的判断。地震模型需要改进的一些地方总结如下:
1.震后火灾损失:在大部分地震模型中已经涵盖,模型中需要区分。
2.海啸:很少有地震模型包含了海啸,除了极个别的市场可能在海洋地震区域象征性的加了一些损失。
3.大震后更多的余震:模型几乎没有考虑
4.土壤液化:有些损失来自地震后的土壤液化,使建筑物地基变软。一些模型考虑了土壤液化,但是从新西兰地震的损失来看,土壤液化被严重低估。
5.利损险:绝大部分地震模型有考虑利损,但是对于利损很敏感的行业估计不足。
6.间接利损险:模型都没有考虑,而且风险暴露水平也不清楚。
随着地震研究的不断深入,基于概率事件的地震风险评估模型也会不断改进,保险公司关于地震风险的定价也会越来越精确。
(作者系瑞士再保险中国技术服务负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