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马云式成功”的三点启示

发布时间:2014-09-22 08:56:48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上周五晚,阿里巴巴集团在美国纽交所敲响了上市的钟声。全球第四大市值科技公司、中国第一大市值互联网公司宣告诞生。与此同时,马云以212亿美元的身家登顶中国首富,而马云14年前的天使投资者软银孙正义也有望问鼎福布斯全球首富。

这几天,微信朋友圈被马云那张娃娃脸刷屏,令同期爆出猛料的体育明星、娱乐大腕黯然失色。马云并非一夜成名,美国上市前,他已是业内公认的商界领袖,中国互联网圈三分天下的BAT巨头。美国的成功上市,则让他因“中国首富”的光环而变得妇孺皆知。翻看朋友圈的文章以及各种群里有关马云的议论,赞羡之余,有人唏嘘遗憾,也有人激情燃起。追索“马云式成功”的因与果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我没有采访过马云,不过也算多年断续跟踪观察过马云和他的商业。在当下对“马云式成功”的N多种梳理总结中,我认为有三点启示值得创业者和企业家体味:

第一,马云的梦想与坚持。对于任何渴望成功的草根创业者和企业家来说,这是应该具备的最根本素质,没有之一。我们不妨看下这几天在朋友圈里传播最多的两句话:一句是“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这话不是马云说的,但的确是受马云感染而出的。1999年,马云创立阿里巴巴时,在公寓里曾向17个追随者布道(总称为“十八罗汉”),那段视频也广为传布。演讲中,马云强调了“国际战略”,提到了如何跟硅谷竞争,那时候中国还没入世,互联网刚刚经历泡沫,到处推销“中国黄页”的马云在很多地方被当成“骗子”。彼时,发出这样的梦想是需要极深远见的,所以马云提出的宏伟目标并不被多数人理解甚至遭到嘲笑。另一句是马云自己总结的:“任何团队的核心骨干,都必须学会在没有鼓励,没有认可,没有帮助,没有理解,没有宽容,没有退路,只有压力的情况下,一起和团队取得胜利。成功,只有一个定义,就是对结果负责。”这句话说的是坚持。没有坚持的梦想,只能是幻想。

第二,马云建构的高瞻远瞩的公司使命。这个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对于一般做企业的人而言,获取利润,为股东创造价值当然是第一目标。这样的目标无可厚非,因为不盈利的企业是无法持续的,遑论其他高大上的目标。但是对于高瞻远瞩的公司而言,获取利润往往不是第一目标。商界圣经《基业长青》一书中对此是这样说的:对于高瞻远瞩公司而言,利润不是目的。利润就像空气和水,离开它们,企业就无法生存。但是企业如果坚持追求超越利润目标的社会价值,利润会随之而来。在充斥着做“最大”、做“第一”的庸俗使命的中国商界,马云喊出“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确实令人肃然起敬。具体而言,这个使命是通过阿里巴巴的平台战略一步步实现和深化的。从B2B国际贸易平台到B2C国内零售平台再到以支付宝为核心的第三方支付平台,阿里巴巴帮助无数的中小企业主实现了“走出去”的梦想,帮助无数的70、80、90后实现了个人创业的梦想。而在帮助大多数人实现梦想的过程中,马云和阿里巴巴也收获了应有的回报。阿里巴巴从来不生产具体的产品,而是靠不断延伸扩展的“平台战略”服务天下创业者乃至普罗大众,正应了古话说的,“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三,马云对公司治理的创造性改良。也就是他在阿里巴巴搞的“湖畔合伙人”制度。股份公司是现代商业一个伟大的制度创造。它的出现,使得财富生产告别了个人单打独斗的“小作坊”时代,极大推动了商业文明的发展壮大。但是“同股同权”的股份公司制度一直面临一个基本的矛盾,那就是外部投资者和公司创始人(团队)之间在利益诉求上的落差:前者更追求短期效益和分红,后者追求公司长期价值培育。创始人梦想越大,两者诉求落差就越大。很多优秀的企业正是倒在了这种内外价值观的冲突中。所以,2010年7月,马云决定在公司治理中引入合伙人制度。其最大的创造就是通过公司章程把公司董事会半数以上董事的提名权赋予给内部合伙人,即不论外部投资者在公司占的股份比例有多大,公司重大事项的决策权仍掌握在内部合伙人的手里,这样就确保了阿里巴巴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能够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这样一个“同股不同权”的治理结构,也让阿里巴巴失去了在香港上市的机会,这才来到美国。当然,需要提醒的是,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制度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它施行的前提是创始人具有绝对权威、智商和情商接近完美,此外,还需要外部投资者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如果和马云打交道的不是孙正义,那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冰火两重天。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