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浅谈保险资管2.0时代的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发布时间:2014-08-07 11:14:07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伴随监管放松、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保险资产管理迎来了2.0时代,在这个富有时代特征和行业发展拐点的课题面前,保险资金运用在市场化、产品化、多元化、创新化等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值得重新思考和探索。相对于传统的“小资管”、自家集团阵营的“定向资管”、大一统的“股/债/存”配置模式,保险资管模式需要做怎样的调整或创新以迎接未知的市场竞争格局和行业挑战呢?

所谓“大资管”,笔者认为可类似于重归金融混业经营后的市场大整合,相较过去银行/券商/基金/保险/信托等资管机构在行业界限、监管和职能分工“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状态,“资产管理2.0时代”概念的提出即是打破这种地界的泾渭分明,即“你能干的,我亦能干”,只要你能够提供更能满足客户需求、增强用户体验或相对同业净值表现的产品,资金就可以从别家机构的资产池投奔而来。当前传统保险市场受股市低迷影响投资收益下行,间接加剧了新保单的销售乏力和退保行为对新增受托规模的不利影响,因此,未来保险资管规模的出路或将高度依赖对第三方市场的拓展。

一、产品和服务创新对第三方市场开拓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据笔者测算,2013年末国内资产管理规模约在45万亿元,较2010年20万亿元的年化增速已超过了30%,利率市场化和资管行业互相渗入融合的监管放松或会加剧这个增长速度。假定保险资管维持占整体资管行业规模20-30%的份额(9-14万亿左右),保守测算保险资管的规模增量也可达到3万亿元/年。就在近一年,以余额宝为突破的天弘基金上演了资产管理行业规模的“屌丝逆袭”。有理由相信,通过经营模式的创新和细分市场的重新定位,第三方市场的蛋糕仍留有一片蓝海。

借鉴国内外经验,成功的资产管理机构,除了具有良好的品牌知名度和超越行业平均水准的投资能力外,必然还有具备与时俱进和客户需求导向的产品创新能力,包括迎合客户风险/收益/避税等级偏好的产品开发(如进取型/稳健型/养老型产品的细分)、具有良好用户体验的功能创新,简捷的操作性(如移动智能时代下各种app的开发)、强大的流动性管理(实时赎回机制)、产品份额的灵活转换和处置(是否支持收益分配用于贷款偿还或购买其它保险产品)等,整体而言,产品创新是个很大的课题,值得我们不断的思索和头脑风暴,也将考虑资产管理机构决策层的管理智慧和战略决断力。

不可否认,优秀产品创新能有力开拓潜在市场,但也对受托管理者在资产配置策略、品种投资能力和风险控制要求提出了更严格的挑战。以具有实时赎回机制的货币型理财产品为例,像“活期宝”、“现金宝”等实质为货币基金的理财工具,在实时赎回是依赖资管机构自有资金或同业拆借来的临时资金,这一方面对资管机构的资本金实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约束自有资金在资产配置时应留出一部分“空间”以支持实时赎回机制的正常运作,如果此类产品规模很大(如数十倍于自有资本金),则将高度依赖该资管机构在同业拆借市场的借款能力。一旦货币市场出现风险事件或流动性收紧(类似于2013年6月的“钱荒”潮),这种具有提前支取权的属性会被打破,造成挤兑风险。届时产品管理人的应急处理能力、声誉也将受到严峻考验。

二、非标类产品不断“爆表”——信用风险该如何防控?

近年来信托产品、影子银行市场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另一方面保险销售渠道费用的上升也对保单定价利率造成影响,受负债端成本提升的倒逼(传统利差、费差的空间枯歇),资产端的投资收益的高要求和国内权益市场的持续低迷使得保险资金配置模式出现了“去股市化”和“非标化”特征。华宝证券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底险资另类投资占比到了16.9%,而较同年4月的11.25%显著提升了5.65个百分点。尽管在债权投资计划(收益率在6-8%)、信托计划(收益率在7-10%)为主的非标产品的高收益属性具备强大吸引力,但其背后的零流动性、信披不透明、交易结构和条款的差异化也带来了较高风险的个性风险,体现在经济结构分化、银行信贷政策调整背景下的企业融资困难,目前市场上发行非标产品的主流企业主要为高负债(如电力、房地产)、产能过剩或地方融资平台类的企业,根据笔者对此类发行人若项目池粗略的测算分析,仅不到40%的融资方在资产负债率、ROE和经营性现金流/负债达到同业主体的平均水平,如单以EBITDA/利息、长期负债/EBIT等核心偿债指标来看,在不考虑“借新还旧”或潜在股东或地方政府的隐性支持下,60%以上的主体不具有实质性的偿债能力。这或也是肖主席为何之前在中行任职时称之为“庞氏骗局”的缘由吧。2013年以来,监管部门已注意到这种具有“期限转换”、“流动性转换”(短借长投)和“信用风险转嫁”实质的业务对金融系统的潜在风险传染,并着手加强监管和约束。随着“国办发107号文件”、“银监发[2014]99号”、“银监发[2014]11号”等文件的陆续出台,银监系统算是对影子银行、信托业务的介定厘清和风险处置进行急刹车,所谓的“刚性兑付”也将退出舞台。随着“超日债”等信用风险事件的爆发非标规模“盛宴”或将变为“剩宴”,银监会、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尚在积极“亡羊补牢”,那么肩负着社会稳定、长期投资标签的险资则更不能“不知不觉”、“后知后觉”了。

三、“偿二代”步伐暂近,经济资本量化迎来内部模型时代?

今年年初,“偿二代”监管体系的项目终于明确了推出日程表,9月底前将形成寿险行业的标准并开展整体测试。这意味着保险资金运用“前端放开”后,“管住后端”的监管改革也终将资产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和风险评估放以高度重视的位置。一直以来,保险公司忙碌于以保费收入、市场份额或利润指标为主导的经营模式,未曾深入研究过资产端和负债端的风险水平、压力测试等问题,更不会对风险资本如何计量、经济资本是否与业务发展相匹配等问题深入思考。“偿二代”时间表的临近或许在利好风险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同时,或许也将利好行业对风险管理的重视。

区别于“偿一代”下的最低资本监管要求,新框架下更侧重对实际资本计量的细化和准确化,随着实际资本的重新定义和分级,针对保险风险、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不同细类的划分和风险因子的明确,直接对行业标准模型或内部模型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规范,也有利于解决以往保险经营、投资管理与资本相割裂的决策模式,未来公司管理层或将根据业务对资本消耗和回报的不同,重新审视风险/收益关系良好的环节投向资本。同时,我们都知道风险的相关性、分散性和对冲性,凭借对各类业务风险更感性、具体到数量级的认识,我们可知道业务可以哪些领域节约资本,哪些环节需补充资本,进而引导整个投资决策和风险管理走向科学化、定量化。

综合来看,保险资管2.0时代赋予的课题和时代责任、思考和挑战远不止这些方面,许多业务领域的机遇和挑战、工作突破的方式方法仍有待你我继续去摸索、研究和“头脑风暴”。

(中国人保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风险管理与合规部 吴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