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适用于国内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下)

发布时间:2014-07-23 10:46:05    作者: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上篇:适用于国内的养老地产开发模式(上)

模式8:在旅游风景区中开发养老居住产品

养老地产与旅游、休闲、养生产业相结合是较为合适的一种模式。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开发商尝试在开发旅游地产的同时,加入养老养生、康复保健、长寿文化等理念。这类养老项目一般会选在具有较好的风景资源或特色文化资源的地区,例如福建、海南、广西、云南等地。

此类项目的用地规模往往较大,各类居住产品、服务设施较为分散,因此在规划设计时,应将养老居住产品相应地集中布置,并注意就近设置配套服务设施,节省服务管理的人力,避免出现交通路线过长、服务不到位或老人出行不便等问题。

模式9:与商业地产结合,开发老年公寓

在城市中心区等繁华地段进行商业地产开发时,搭配建设老年公寓,也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模式。对于一些居住在北京、上海、香港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希望能享受城区中便利的商业、休闲配套资源,而当他们需要护理时,往往更不愿放弃城区的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一些高端养老客户群,他们具备相应的经济实力在城市中心区养老、消费。若能在较为繁华的地段建设高端养老公寓,则能满足这些老年人的居住需求。

由于城区内的土地价格较高,开发者通常会选择较为集约的开发模式,例如将老年公寓与普通住宅共同结合在一栋高层建筑中。设计时需要注意为不同的居住人群配置独立的出入口,以便单独管理。

模式10:引入外资,建国际连锁老年设施

目前一些国际养老机构或投资企业试图开拓中国市场,建设连锁型老年设施,以缓解其国内的养老压力。例如欧洲一些国家的养老服务成本非常高,他们希望能在劳动力相对低廉的国家拓展市场,选择地域和气候条件较好的地区建立养老设施,让老人在比较健康的年龄段到这里养老。对于我国而言,能够借此机会引入外资,并学习国外先进的护理、管理经验,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就业、带动消费。

模式11:与国际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项目,引进先进管理模式

引进国外老年运营管理团队,或与国外知名养老品牌共同开发的模式也有一定的可行性,但要注意将其“本土化”。虽然发达国家的养老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但是完全移植到中国却不一定合适。中国老人的生活习惯、经济条件和思维方式与国外老人有很大差别,直接照搬国外的模式可能难以顺利“落地”,需要适当转化。

例如我国老年人的居住习惯更加重视房间朝向和节能,他们比较喜欢南向,喜欢阳光和自然通风,重视节约用电,不习惯长时间使用空调。诸如这些因素都会对养老项目的规划形式、建筑设计、运营管理模式产生影响。如果对我国国情不够了解,直接“生搬硬套”,就容易产生很多问题。

模式12:与护理服务业结合,将原有优势注入养老地产

在对日本养老产业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从为老年人提供上门洗浴、上门护理等服务开始,逐步向养老地产方向转型,并最终获得成功。这些企业最初在护理服务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和客户群是其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

模式13:利用自身独特资源转型开发养老地产

在我们所接触到的项目中,曾碰到过酒店管理公司希望转向投资养老地产的情况。这类公司具有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一方面酒店的服务管理形式与养老设施有相通之处,很多经验都能够应用于养老设施的管理服务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利用旧酒店改造为养老公寓,或在酒店中提供养老服务等。

模式14:将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

可将一些闲置的国有资产盘活,改造为老年设施,例如城里的旧医院、办公楼、小学、幼儿园、私人物业用房等。这些国有资产所在区位较好,在城市中的分布相对均匀,比较适合进行改建。随着我国的人口结构逐渐向高龄化、少子化发展,幼儿园或小学很有可能空置下来,将这些建筑部分改造为老年公寓的情况将会逐渐多起来。

模式15:与保险业结合,利用险资投资养老地产

目前保险资金介入养老地产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险资的特征来看,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大,回报要求低而周期又长,相比来说更为适合投资养老地产,也有利于养老地产的灵活经营。未来保险业可能会成为养老产业重要的投资主体之一。

从目前在建或将建项目来看,保险公司投资养老产业有多种模式:第一种是建设与运营为同一主体,如泰康人寿通过专门设立的“泰康之家”平台进行养老社区的建设和运营;第二种是与开发商合作的模式,如中国人寿开发的河北廊坊养老社区项目,由其旗下的国寿投资与中冶置业合作;第三种是保险公司采取股权投资的模式进入养老产业,通过战略性或财务性投资已运作较成熟的养老地产企业,以获得投资回报,并与自身保险业务形成协同效应,比如由平安集团发起成立的平安养老产业股权投资基金,于2012年宣布将在浙江省桐乡市投资建设“平安养生养老综合服务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