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何连年下降

发布时间:2014-06-04 10:06:27    作者:曾海军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养老金替代率,是指养老金收入与在职时工资收入的比率,是衡量退休后养老保障水平的重要指标,其意义在于保障职工不因退休而使其生活水平下降。

5月28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2013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笔者不禁对2013年基本养老金替代率结果如何产生兴趣,经测算,2013年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为48.3%,较2012年49.2%进一步下降。在企业年金发展的前几年时间里,我们通常谈到作为第一支柱的基本养老金替代率较高是制约企业年金发展的因素之一,而如今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不断下降,笔者认为正是推动企业年金发展的有力时机。

那么,替代率为多少才合适,站在不同角度则答案不同。从个人角度来看,当然希望替代率越高越好,但是从政府和社会角度来看,替代率水平却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例如养老保障制度、人口年龄结构、生命预期、经济发展水平、退休年龄和资本市场收益率等。当前,国内学术界和业界通常以58.5%为目标替代率。世界银行曾建议,若要保持退休后生活水平与退休前没有落差,养老金替代率不能不低于70%,国际劳工组织的《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规定养老金替代率最低标准为55%。我们知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在医疗和护理方面的开支较多,这就不仅需要健全医疗保障体系,还需要有可靠的退休收入作为支撑。因此,笔者认为维持在70%—80%的替代率还是合适的。

从2005年开始,国家已经连续10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养老金的上涨速度没有跟上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增长速度。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2000年月均781元上涨至2012年3966元,增长408%,而人均养老金支出从2001年月均572元上涨至2013年月均1914元,增长235%,结果导致基本养老金替代率呈现逐年下降趋势,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从2001年73.3%连续12年下降至2013年48.3%,这样距理想替代率至少还有21.7%的缺口。

虽然基本养老金替代率下降,但是从养老保障三支柱角度来说,如果第二支柱的企业年金取得良好发展,可以起到很好补充作用。据监管部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有6.6万个,参加职工2056万人,积累基金6034亿元,参加企业年金的职工占参保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的比例为6.7%,还有93.3%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未享有企业年金。在2013年,共有37.41万人一次性领取企业年金169.01亿元,平均每人有45178元,这笔钱对退休生活保障依然有限。

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动企业年金规划化、专业化发展,促进建设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呼唤良久的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已于今年1月1日付诸实施。希望在监管部门的进一步推动、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下,更多勤劳的职工,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职工享有企业年金,获得更好的企业年金投资收益,更多辛勤的职工实现老有所享、老有所乐,期待企业年金让退休生活更美好。

2001年—2013年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一览表

年份     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
   2001年   73.3%
   2002年   72.5%
   2003年   65.1%
   2004年   60.8%
   2005年   57.7%
   2006年   57.5%
   2007年   57.3%
   2008年   55.9%
   2009年   52.4%
   2010年   51.1%
   2011年   50.3%
   2012年   49.2%
   2013年   48.3%

资料来源:笔者根据历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和国家统计局历年统计年鉴数据测算。

(作者单位:建信人寿江苏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