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 > 吴家场论语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站在全球化舞台的中央

——写在第23届亚非保险再保险联合会大会开幕之际

发布时间:2014-05-20 11:52:14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从今天起,来自61个国家和地区、300多家保险企业的600余位高管,将齐聚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就全球保险业共同关心的前沿话题,展开为期3天的讨论。

高朋满座,胜友如云。肤色各异者,不仅仅来自亚非,也间有不少欧美同行,显示出FAIR大会与日俱增的影响力,以及中国作为当今最重要新兴市场的吸引力。

这是时隔28年后,FAIR大会再次落地中国。

28年,人生从牙牙学语到风华正茂。28年,中国更是沧海桑田般巨变。

28年前,中国的改革开放还处在艰难试水阶段,国内市场百业待兴,国际市场更是少有问津者。1985年,中国的GDP总量不到1万亿元,排名世界第九。

28年后,中国的GDP已突破50万亿元,站稳世界第二。中国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占据95个席位,仅次于美国。

28年间,中国保险业的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原保费收入从上世纪80年代初的区区几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55万亿元,跃居世界第四。保险业更是从一家保险公司发展到百余家经营主体。在世界500强中,中国人保、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等4家内地保险企业榜上有名。

当今,没有任何世界级企业可以无视中国市场的存在。中国,已经处在全球化舞台的中央。而对于处在聚光灯下的中国保险企业,不可妄自尊大,亦不可妄自菲薄。应该看到,中国保险业国际化的总体水平,不仅远远落后于实体企业,在金融系统中也逊于银行业。很多大型企业甚至还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战略和目标。

金融业是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的,而在跟随服务中国实体企业走出去方面,金融企业尤其是保险企业还需要急起直追。

据商务部统计,2012年,中国海外投资达878亿美元,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第三大对外投资国,累计对外投资存量高达5319亿美元。然而,高额的海外资产拥有的风险保障比例却很低。大家都知道,相对本土发展而言,国际化的风险很高,而有风险的地方,正该是保险业施展作为的巨大空间所在。

当然,在对外开拓过程中,保险企业也要正视自身风险。如果没有坚定的决心、充足的准备、水滴石穿的信念、良好的机遇,是很难获得成功的。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中国金融业曾经进行过一场激进的国际化行动,但最后多数落败,教训极其深刻。

危机之后,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化变得小心翼翼。在保险业,近几年令人印象深刻的案例有:2011年12月,在国际化经营上处于国内领先位置的中再集团加入劳合社,设立中再辛迪加2088;2012财年,该机构实现保费收入4.76亿元,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13年7月,平安集团在2008年投资富通失利后,再度出海,斥2.63亿英镑巨资购买劳合社大楼。

这两种国际化模式,前者借助劳合社的优良平台出海,后者则属地产投资。与金融企业股权或资产收购相比,这样的做法总体风险是可控的,显示出保险企业在国际化上的理智一面。

国际化不是一件漂亮的外衣,真正的强大源自身心的强大;国际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新建机构、合资合作、战略联盟等都可以采用,不一定都要采用风险程度更高的并购。

当下,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保险巨头重兵角逐的战场。对于中国的保险企业而言,理应集中精力应对这场家门口的国际化战争。当然,能否打赢,取决于人才、技术、文化等方面的竞争力是否足够,而通过国际化向发达国家的优秀企业学习不失为一条重要路径。

FAIR创立已近50年,当初这个组织的重要目标是“将亚非等发展中国家的分保业务尽量留在亚非”,其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世易时移。如今的FAIR是新兴市场力量展示实力的重要舞台,是全球保险业交流合作的重要舞台。

站在这样一个舞台中央,眼观六路,洞悉未来,不也是国际化的题中之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