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八喜经济学

发布时间:2014-05-05 09:02:07    作者:杜亮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八喜冰激凌是广受小孩子们喜爱的一种食品。普通的八喜售价一般在5元钱左右。不过这只是在超市或路边店的价格,在景区或其他高消费场所,一支能卖到10元钱。对于普通的工薪阶层来说,平时给孩子买个八喜并不是多心疼的事,但如果是在景区,孩子吵吵着要吃,那就要费些思量了。

“五一”小长假,两家亲戚凑在一起、六个大人带着四个孩子去附近度假村玩,三四个小时里,孩子们骑四轮自行车,荡秋千、划游船,打打闹闹,算得上其乐融融。就在准备收兵回营的时候,最小的年龄还不到上幼儿园的孩子,提出要买八喜吃。一问商家,这里的八喜售价是10元。如果给四个孩子都买的话,需要40元。这时候,影响家长决策的一个很重要因素是,度假村离家很近,开车只需5分钟时间,回到家旁边的超市购买的话,四人只需要20元。于是,其中一位家长决定给别人家两个较小的孩子买了两支,而让自家两个较大的孩子回家再吃。这样就省了10元钱。从理性经济人的角度,这算得上是个明智的决策。可就是这么一个“错时享用”的决策捅了篓子。

回家路上,自家的两个孩子一脸愠色,其中较小的一个哭了一路。到了家,大人小孩就论开了理:大人说,你们俩大,就该让着小的;孩子说,都是孩子,这不“公平”!为了安抚那个哭鼻子的孩子,家长就带着他们俩去超市,不仅买了两个八喜,捎带还买了不少其他零食。事情到此,还不算完。看着新买回来的零食,两个八喜还没吃完的孩子就过来要,这两个吃过亏的就是不给。立时变成两大“对立阵营”。于是,为了安抚先前占了便宜、现在又吃了亏的两个孩子,家长又带着他们去买了一堆零食回来。这才算勉强扯平。最终的结果,家长既想省钱又让孩子都得到满足的目标不仅没有达到,甚至因为额外的两笔“安抚费”而付出了更大的经济代价。而且,在两对孩子中已然形成了不公平的体验。

这是现实生活中,公平与效率不可得兼的一个典型案例。在一个经济社会里,效率很自然的是成人考虑许多问题的出发点。但很多时候,为了公平需要牺牲一时的效率:如果一味追求效率,而不把公平考虑到位,最终的结果也许效率损失更大。

做企业当然是以追求效率为先,公平不该是企业首要考虑的问题,否则不如去办慈善机构。但在保险这个行业,公平与效率的纠结似乎有着更高的发生几率。我曾经接触过一个人身险理赔纠纷。一位消费者连续缴纳了11年保费,其后一年没按期交,后消费者又补交了保费。但在被保险人发生意外后,保险公司以合同复效未超过半年出险为由,拒绝了其索赔请求。从合同角度,保险公司的这一做法没有任何问题,也符合其对效率的追求,但是对于处在信息不对称一方的消费者而言,显然有失公平。结果是该保险公司避免了一时的赔付损失,却失去了人心。

由此延伸到社会对保险业诟病较多的“理赔难”问题。理赔难成因比较复杂,并不全是保险公司的不对,也有大量消费者对保险条款本身理解不到位的问题。但对很多保险产品销售者来说,一味从自身效益最大化出发,重收入、轻理赔,不注重客户感受,是形成消费者对保险业负面认知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在因素,更进一步影响到人们对保险业的心理接受。如果面对理赔,保险从业者能更多从对消费者是否公平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对保险公司效率的整体提高或许是一个更优的选择。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