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 > 实务探讨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保费成绩单揭示寿险业新方向

发布时间:2014-02-26 10:06:15    作者:张绍白    来源:中国保险报·中保网

多年来,我们一直感叹保险业资产比银行业小,羡慕基金业管理的资产增速。其实,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寿险从业者,是否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业界对投资类业务的态度与政策,限制了我们管理资产的增长呢?

春节前夕,保险行业2013年保费收入的官方“成绩单”如期公布。粗看之后,发现变化许多,真可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个中滋味,值得细品。

统计口径新变化

与以往有所不同,2013年寿险保费收入的统计口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2013年5月开始,保监会在往年的“原保险保费收入”之外,新增“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两个统计指标。

根据新会计准则,“原保险保费收入”已不再是寿险行业及公司所有业务收入的笼统概括,而是指传统险及通过保障风险测试的分红险及万能险的保费收入部分。通常来说,分红险能被计入保费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万能险,而在银保渠道和2013年火热的网销渠道销售的短期万能险产品,能被视为保费收入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对没有通过风险测试的万能险和分红险的投资收入部分(一般多为万能险),则被列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投连险则按独立账户进行新增交费统计。

市场排位展全貌

通过统计口径的新变化,使我们对寿险公司2013年的市场地位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即“原保险保费收入”、“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等三项合计才是保险公司真正的业务收入——也就是我们以前常说的“规模保费”。

比如,以保监会公布的“原保险保费收入”数据计算,2012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过100亿元的寿险公司仅有11家(含国寿存续);2013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过100亿元的公司也仅有12家。通过2013年新公布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和“投连险独立账户新增交费”两项指标,我们发现曾被视作小公司的,原来已经做得很大了。

投资业务上规模

以“规模保费”计算,2013年“规模保费”超过100亿元的人身保险公司有23家(含国寿存续)。2013年不少险企的规模保费表现得比较“耀眼”,如生命人寿的规模保费707亿元,已经超越太平人寿(521亿元),接近泰康人寿的规模保费(778亿元)。在生命人寿707亿的规模保费中,原保险保费收入为222亿元,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485亿为元。华夏人寿无疑也是2013年的“黑马”之一,该公司的规模保费达368亿元,仅次于太平人寿而排名第九,其中原保险保费收入为37亿元,但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高达331亿元。值得关注的是,上述“黑马”都有一个共同点:“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规模比较大,增加了总盘子“规模保费”。

从相对规模上看,70家寿险公司2013年总“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与“原保险保费收入”之比近30%(分别是3212亿元和10741亿元)。在规模保费超过100亿元的23家公司中,2013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原保险保费收入”这一比值最高的是正德人寿,其2013年“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114亿元,同期“原保险保费收入”1.16亿元,两者之比为98。

经营策略各不同

“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数据的背后,实际是反映出险企的经营策略,因为该指标绝大部分被认为是反映一家公司万能险的交费规模。保险公司“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说得简单一点就是万能险未计入保费部分。保费收入统计标准的细化,也折射出整个寿险行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各寿险公司的经营策略。

不难发现,以生命人寿、前海人寿、华夏人寿、正德人寿等为代表的一批中小寿险公司,2013年落袋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远远多于“原保险保费收入”。这也意味着,这批寿险公司目前销售的多为偏投资型的万能险等产品。

这与中国人寿、新华人寿、太保寿险等大型人寿险公司的经营路径截然不同。以中国人寿为例,其2013年原保费为3267亿元,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仅为110.89亿元,后者仅为前者的3.4%;又如太保寿险,其2013年原保费为951亿元,其“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仅为27.56亿元,后者仅为前者的2.9%。

个中滋味多思量

“险企推类似万能险产品本身不赚钱,但是它们之所以愿意积极推动这样的产品,是为了赚取巨额现金流,通过投资赚钱”。曾看到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人士这样坦言,在增员乏力、个险难做的情况下,中小公司与大型保险公司去拼人海战术,卖保障型产品,显然不切实际。相比之下,虽然万能险大部分不能被计入保费收入,但却能带来现金流,迅速做大规模,通过投资赚利差,同时获得有实力的客户资源,扩大公司的市场影响力。

今年1月1日至7日,银保业务居前14家寿险公司首周银保新单(主要是投资型产品)同比增速为500%。可以预计,2014年寿险公司销售投资类产品的势头将持续上升,有增无减。

回想起来,寿险业回归保障本质缘于1999年6月10日调低寿险预定利率后,寿险市场陷入低谷。为了扭转市场危局,中国人寿等市场主体提出寿险要引导客户从追逐高回报回归风险保障的积极观点,而其后平安寿险在2000年因投连险引发的退保风波更进一步提高了监管部门对投资型业务的戒备。前几年监管部门的统计数据也主要集中于展示风险保费,而未充分展示投资型业务收入。大公司基于其自身的目的、大专院校的专家们也常在各种场合助推寿险应强化风险保障的理念,而无形中掩盖了投资型业务的发展与规模。

但是,市场经济,各经营主体有选择其经营产品与目标市场的自由,大公司的一厢情愿也罢、业界专家的观点也罢,毕竟不能阻挡中小保险公司自主选择其业务发展道路。今年是农历马年,最流行的一句话是“马上有钱”,对那些传统业务少、市场压力大、创新意识强、经营框框少的民营寿险公司,恐怕最重要的就是手中有钱。

近十几年来,寿险业从监管层到学术界,一直都在推进寿险业务要回归保障,众多公司也一直在努力。但是,事实证明,对保险公司而言,保障型业务不等于赢利、不等于客户欢迎。同样,投资型业务也不等于无利可图,相反的是市场、客户一直对投资型业务兴趣多多。市场是个无形的手,各家公司对于业务类型的偏好不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选择。

多年来,我们一直感叹保险业资产比银行业小,羡慕基金业管理的资产增速。其实,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作为寿险从业者,是否该反思一下,是不是我们业界对投资类业务的态度与政策,限制了我们管理资产的增长呢?

从某种意义上,笔者很认同光大永明人寿董事长解植春的观点,即我们要打破行业“两个惯性思维”,解决保险公司的生计问题,扩充保险业态的内涵,改变过去把保险业的转型发展简单等同于回归保险保障,甚至回归传统险业务的惯性思维。要打破这一惯性思维,对寿险业务进行分类定义和分类管理:第一类为保险保障类业务;第二类为投资性业务,即资产管理业务或财富管理业务;三是代销类中间业务,如代销基金、证券、信托等,将现有的万能、投连等投资型保险产品回归其投资品的本来面目,归入资产管理业务项下。

在笔者看来,无论是什么公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与客户一起赚钱是硬道理。只要客户有需求、法律未禁止、公司有收益的业务都要做。尤其在目前市场经常闹钱荒、传统风险型寿险业务难以支撑销售队伍生存与发展、客户对传统保险需求难以扩大的情况下,寿险公司更应通过投资型业务吸引客户、稳定队伍、集聚资金、投资获利,实现客户、队伍与公司的三赢。

事实上,监管部门去年陆续推出的一系列投资新政已经促进一些具备条件的公司大大提高了盈利能力,也增加了保险公司的底气。在未来市场进一步改革、互联网、大数据、大资管的时代,人寿保险公司的定位应该是风险保障与财富管理并重,以客户需求为导向,发挥保险公司的渠道、队伍、客户资源优势,创新产品,为经济社会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