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业安
小孩子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其实我也喜欢看,里面的灰太狼虽然很聪明,但每次都惜败在更智慧的喜羊羊手里。如果我还是在在幼儿园里玩耍的年龄,一定会对小羊们的智慧深信不疑。但金融问题思考多了,自然就不会对动画片当中的羊群智慧当真。因为现实当中的羊群实在算不上智慧。想想看,为何一只牧羊犬就能管理一大群羊?这是我小时候相当困惑的一件事情。长大后看了些资料,就明白了。原来羊群有个特质,那就是平时基本上是属于胆小如鼠且神经大条型的,所以当牧羊犬采取恐吓的姿态时,羊群就开始自己慌乱起来,盲无目标地奔跑。此时只要牧羊犬能够把前面的一两只羊往正确的路径上驱赶,那么其他的羊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走。
金融学家在研究投资者行为的时候发现,其实无论是普通的投资者,还是精明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不可避免地会展现出羊的心态。这种羊群心态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从众心理,金融学家则把投资者的从众心理直接定义为羊群效应。
确实,如果仔细观察市场,你会发现羊群效应无处不在。
最近新股开闸,投资者又开始猛冲进去,抬头一看,新股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便宜。于是投资者又困惑了,甚至有很多人直接批评监管部门的新制度失灵。这让我回想起来年前的时候创业板开始调整,许多分析师的判断。当时平面和电视媒体上露脸的分析师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说:创业板调整是因为创业板的上涨逻辑不存在了,市场将转向主板的低价蓝筹股。这些分析师甚至呼吁股民们赶紧调仓,从创业板中出来,购买主板的蓝筹股。假如你是一个普通股民,听了这些分析师的言论,绝对吃大亏了。
现在已经进入新年,新股也如期而至,但主板并没有如这些分析师的预言那样上涨,而创业板也没有如分析师预言的那样崩溃。什么叫创业板的上涨逻辑?按照这些分析师的说法,就是2013年创业板上涨是因为资金爆炒,而2014年新股开闸,即将上市的新股大多是和现有创业板公司类似的股票,但发行价格将非常低,比如很多分析师说,这些新股的市盈率将在20倍以内。假如有更便宜的好东西可买,人们为何还需要持有昂贵的东西呢?所以卖出现有的创业板股票是正确的!
在创业板下跌的时候,我也持有创业板的股票。当我看到分析师们大谈所谓的上涨逻辑时,我在课堂上正巧给学生讲解股票估值。当时我让这些二年级的本科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假如新股真的这样便宜,蓝筹股会有吸引力吗?新股真的能如此便宜吗?结果起来回答的每一个学生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说明课堂上没有经过任何股市洗礼的本科生要远比所谓的分析师来得理智、智慧。
其实说起来内在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创业板的新股非常便宜,大家都回去购买新股,谁还会去买蓝筹股?要知道新股未来的成长性远大于现有的主板蓝筹;假如创业板的新股如此吸引人,必然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抢购,需求旺盛的前提下,新股的价格必然会快速上涨,怎么可能会很便宜?这是一个不需要用大脑就可以想明白的简单道理。供给和需求,经济学中最实惠、最简单的分析工具,没有股市历练的本科生能够用来让自己看清一些经济现象,而混迹媒体的分析师们却早就忘记了这些经济学的常识。这就是我一直要求学生鄙视混迹媒体的各种分析师和专家的原因。
专业的分析师展示出了标准的羊群效应,而这种羊群效应又会刺激投资者进入下一波羊群效应。于是市场总是在羊群效应的接力棒中波动着。老练的投资者只要不加入羊群,基本上赚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毕竟新兴市场总会有各种高成长的公司,而我们总是会偶遇其中的一个。可惜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并不会把自己独立于羊群之外,恰恰相反,大部分参与者都喜欢扮演一只羊,似乎这样跟着羊群比较安全。
我看过一些大机构的策略发布会,每当大机构的知名分析师发布策略报告的时候,众多小机构就开始按照这策略布局,至于这策略是否真的正确,并没有自己去做调查研究。据说是因为调查研究的经费有限。想想看,即便大机构的知名分析师对某个公司的研判并不是那么准确,但由于有众多小机构追随,买的人多了,股票自然就会上涨,于是这就反过来证明该知名分析师的正确性。于是心理学当中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其实并不是知名分析师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追随着的从众行为必然会促成知名分析师的判断正确。这就是分析师们梦想成为明星的缘由。因为明星级别的分析师或者机构可以成为头羊,从而有意识地创设出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来为自己获利。这和影视明星利用粉丝赚钱是一个道理。
看到这,不知道读者想明白没有?上市公司过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种参股行业,比如A股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参股房地产企业、参股资源企业、参股新能源企业、参股游戏企业等等风潮,是上市公司也成为羊群了吗?其中有一部分是,但另有一部分则是羊群的创设者,这些领头的上市公司以及背后的机构通过头羊的号召力为自己在二级市场上赚取巨额利润。而普通机构和投资者则是为头羊买单的羊群。前几年流行的高送股风潮也是如此。A股市场太多的概念被炒作,其实就是在不断创设出各种羊群出来,而我们还在继续心甘情愿地做一只羊?反正我是不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
小孩子们喜欢看《喜羊羊与灰太狼》,其实我也喜欢看,里面的灰太狼虽然很聪明,但每次都惜败在更智慧的喜羊羊手里。如果我还是在在幼儿园里玩耍的年龄,一定会对小羊们的智慧深信不疑。但金融问题思考多了,自然就不会对动画片当中的羊群智慧当真。因为现实当中的羊群实在算不上智慧。想想看,为何一只牧羊犬就能管理一大群羊?这是我小时候相当困惑的一件事情。长大后看了些资料,就明白了。原来羊群有个特质,那就是平时基本上是属于胆小如鼠且神经大条型的,所以当牧羊犬采取恐吓的姿态时,羊群就开始自己慌乱起来,盲无目标地奔跑。此时只要牧羊犬能够把前面的一两只羊往正确的路径上驱赶,那么其他的羊就会自然而然地跟着走。
金融学家在研究投资者行为的时候发现,其实无论是普通的投资者,还是精明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不可避免地会展现出羊的心态。这种羊群心态被社会心理学家称为从众心理,金融学家则把投资者的从众心理直接定义为羊群效应。
确实,如果仔细观察市场,你会发现羊群效应无处不在。
最近新股开闸,投资者又开始猛冲进去,抬头一看,新股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便宜。于是投资者又困惑了,甚至有很多人直接批评监管部门的新制度失灵。这让我回想起来年前的时候创业板开始调整,许多分析师的判断。当时平面和电视媒体上露脸的分析师中,有相当比例的人说:创业板调整是因为创业板的上涨逻辑不存在了,市场将转向主板的低价蓝筹股。这些分析师甚至呼吁股民们赶紧调仓,从创业板中出来,购买主板的蓝筹股。假如你是一个普通股民,听了这些分析师的言论,绝对吃大亏了。
现在已经进入新年,新股也如期而至,但主板并没有如这些分析师的预言那样上涨,而创业板也没有如分析师预言的那样崩溃。什么叫创业板的上涨逻辑?按照这些分析师的说法,就是2013年创业板上涨是因为资金爆炒,而2014年新股开闸,即将上市的新股大多是和现有创业板公司类似的股票,但发行价格将非常低,比如很多分析师说,这些新股的市盈率将在20倍以内。假如有更便宜的好东西可买,人们为何还需要持有昂贵的东西呢?所以卖出现有的创业板股票是正确的!
在创业板下跌的时候,我也持有创业板的股票。当我看到分析师们大谈所谓的上涨逻辑时,我在课堂上正巧给学生讲解股票估值。当时我让这些二年级的本科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假如新股真的这样便宜,蓝筹股会有吸引力吗?新股真的能如此便宜吗?结果起来回答的每一个学生都给出了否定的答案。这说明课堂上没有经过任何股市洗礼的本科生要远比所谓的分析师来得理智、智慧。
其实说起来内在的道理很简单。假如创业板的新股非常便宜,大家都回去购买新股,谁还会去买蓝筹股?要知道新股未来的成长性远大于现有的主板蓝筹;假如创业板的新股如此吸引人,必然吸引大量的投资者抢购,需求旺盛的前提下,新股的价格必然会快速上涨,怎么可能会很便宜?这是一个不需要用大脑就可以想明白的简单道理。供给和需求,经济学中最实惠、最简单的分析工具,没有股市历练的本科生能够用来让自己看清一些经济现象,而混迹媒体的分析师们却早就忘记了这些经济学的常识。这就是我一直要求学生鄙视混迹媒体的各种分析师和专家的原因。
专业的分析师展示出了标准的羊群效应,而这种羊群效应又会刺激投资者进入下一波羊群效应。于是市场总是在羊群效应的接力棒中波动着。老练的投资者只要不加入羊群,基本上赚钱是一个大概率事件。毕竟新兴市场总会有各种高成长的公司,而我们总是会偶遇其中的一个。可惜金融市场的参与者并不会把自己独立于羊群之外,恰恰相反,大部分参与者都喜欢扮演一只羊,似乎这样跟着羊群比较安全。
我看过一些大机构的策略发布会,每当大机构的知名分析师发布策略报告的时候,众多小机构就开始按照这策略布局,至于这策略是否真的正确,并没有自己去做调查研究。据说是因为调查研究的经费有限。想想看,即便大机构的知名分析师对某个公司的研判并不是那么准确,但由于有众多小机构追随,买的人多了,股票自然就会上涨,于是这就反过来证明该知名分析师的正确性。于是心理学当中所谓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就成为现实。也就是说,其实并不是知名分析师的判断是否正确,而是追随着的从众行为必然会促成知名分析师的判断正确。这就是分析师们梦想成为明星的缘由。因为明星级别的分析师或者机构可以成为头羊,从而有意识地创设出市场上的羊群效应,来为自己获利。这和影视明星利用粉丝赚钱是一个道理。
看到这,不知道读者想明白没有?上市公司过去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换一种参股行业,比如A股市场上曾经出现过参股房地产企业、参股资源企业、参股新能源企业、参股游戏企业等等风潮,是上市公司也成为羊群了吗?其中有一部分是,但另有一部分则是羊群的创设者,这些领头的上市公司以及背后的机构通过头羊的号召力为自己在二级市场上赚取巨额利润。而普通机构和投资者则是为头羊买单的羊群。前几年流行的高送股风潮也是如此。A股市场太多的概念被炒作,其实就是在不断创设出各种羊群出来,而我们还在继续心甘情愿地做一只羊?反正我是不会。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