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 > 实务探讨 >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多路资金“输血”城镇化 险资基金加大投入

发布时间:2014-01-07 20:23:53    作者:    来源:中国金融网

资金进入需考虑风险

  作为城镇化建设资金的重要来源之一,基础产业信托已为地方政府“输血”多年。

  2013年基础产业信托成立数量为798款,规模总计1774.76亿元,占全部信托产品的比重为20%;产品的平均期限为1.9年,平均年收益率为9.29%。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地方政府性债务资金来源中和地方政府或有债务中,信托融资的比重分别为7.9%和9.5%。

  出于对地方融资平台风险的顾虑,2013年基础产业信托成立规模比2012年下降约30%,但基础设施仍然是信托的重要投向。信托公司普遍认为,城镇化在未来催生的大量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信政合作仍将是信托公司的主要领域。

  用益信托首席分析师李旸表示,“近期基础类信托产品发行较多,一方面是信托公司本身有需求,另一方面市场有需求,相对于企业而言,信托公司更看重政府的信用,合作意愿比较强烈,基础产业类的信托运产品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可靠些。”

  但是,基建信托、险资等纷纷参与地方城镇化建设,其风险也受到业内关注,尤其是部分项目的还款能力相对较弱,而部分地方政府的债务较高。

  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指出,未来可允许地方政府通过发债等多种方式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这为城镇化过程中如何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明确了方向。

  易鹏认为,资金进入城镇化项目要保持多元化可持续的发展,资金首先要考虑风险,“资金对风险的提高,其实有利于新一轮城镇化路径的实施,不至于乱花钱瞎花钱。”

  宏源证券(000562,股吧)固定收益总部首席分析师范为(博客,微博)表示,从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来看,对地方政府引进资金的态度是“开正门关后门”,“有些项目不是标准化产品,而且融资成本非常高,这难以持续,政策方面可能会逐步收紧。未来城镇化建设资金还是首要发展标准化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