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周业安
对一般人而言,都不太喜欢风险这个东西。
毕业季刚过,刚毕业的莘莘学子经历了一个旷日持久的求职过程,才陆陆续续地进入各种工作岗位。而在这些工作岗位中,尤以收入稳定的岗位受欢迎。从道理上来说,收入不稳定的岗位很可能是收入高的岗位,为何学生们反而不太喜欢?其实就在于风险偏好问题。
经济学家假定人们厌恶风险,是有道理的。俗话说,两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能够确定地得到一笔收入,总好过每个月提心吊胆地看业绩考核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心理学家卡尼曼和特维斯基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让参加实验的人选择:是确定地获得1000元;还是获得一张彩票,这张彩票有50%的可能性得到3000元,有50%的可能性什么也得不到。实验结果表明,大多数人还是宁愿选择确定地得到1000元。这个实验结果典型地展示了人们厌恶风险的一面。
不过,风险厌恶只是说明了一般人在一般情况下如此,并不等于说所有人在所有情况下都这样。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总有一些人胆子很大,喜欢冒险。比如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一些人会特别偏爱销售岗位,尽管销售岗位的收入是不确定的。还有少数人喜欢挑战各种人类极限,比如柯受良驾车飞跃黄河;阿迪力高空走钢丝等,都属于这类,所以还是存在风险爱好者的。但仔细想想,这些风险爱好者在追求风险的过程中,还是存在控制风险的可能性的。比如,销售人员可以通过提高销售技巧来增加自己收入的确定性;柯受良和阿迪力可以通过选择高品质装备、科学的训练、对环境的精确计算以及完善的安全保障措施等,来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换句话说,对一般人而言,这些活动是高风险的;但对他们而言,这些活动可能风险并不是很大。
普通人也会表现出爱好风险的一面,比如一些人喜欢买彩票。彩票的中奖几率很低,因此,购买彩票的活动就是一个极度高风险的活动。那么为何还是很多人去买?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买彩票人的行为,大致就能理解了。通常来说,普通人购买彩票,都是一种业余爱好,用点零花钱买上一张或者几张,如果中奖,就是撞大运了;如果不中奖,损失了也没啥。问题在于,彩票的大奖实在太大了,那么诱人,万一自己就是那个幸运儿呢?因此,在巨额奖金的诱惑下,很多人还是愿意为了这个极小概率事件而付出努力。我们可以看到,关键在于,大多数彩民都是理性的,不会傻到把房子都卖了去买彩票。大家都抱着小赌怡情的心态玩,这才是彩票市场活跃的根本原因。如果你试图以买彩票为生,恐怕早就流落街头了。
这样看来,一般情况下人们冒险,除了少数人处于对风险的爱好,大多数人还是因为有一些原因促使他冒险。比如家境所迫,没办法,只能去碰运气,去做高风险但高收入的工作。或者如上面所说,损失了也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就可以去冒险一乐。
但还有一种情况下,人们也会选择冒险。这种情况是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罗发现的。阿罗没事的时候就喜欢到处看,看着看着就看出门道了。他发现,买了车的人,有些人会爱惜,有些人就不那么爱惜,随便往路边一搁完事。有趣的是,有些人开始爱惜,但过一阵就不怎么爱惜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车主对车子的爱惜程度下降了呢?阿罗经过调查研究发现,原来是车险在作怪。通常来说,购买了车险的车主会认为,如果自己的车子出了问题,有保险公司来赔付,自己损失不了多少。在这种情况下,车主对自己的车子的关注度下降了。阿罗把这种现象取了一个专门的名字,叫“道德风险”。当然,阿罗并不是说伦理道德问题,而是心态问题。一个投保的人可能会因为后顾之忧的降低而同时降低自己的努力程度。好比说在社会救济当中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给一些贫困家庭持续的救助,但没有其他的工作引导时,这些贫困人口就可能变得依赖救助,而不是依靠自己的努力。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地方政府争做贫困县,其实就是一种道德风险。因为地方政府知道上级政府不会不管它,因此就通过贫困的名义来获得各种转移支付和社会救助,从而可以在不怎么努力的前提下也能过好日子。这种道德风险现象反映了人们对风险态度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是来自对于风险偏好的人为干预。
保险是为了给处于风险当中的人提供一份保障,从而改进人们的处境。但保险同时也会改变人们的激励,改变人们对风险的态度,所以可能会带来一些负面后果。这就意味着,保险也好,社会保障也好,这些干预风险的政策设计都应该考虑激励问题,而不仅仅化解风险完事。如果不考虑其中的激励,反而可能在化解一种风险的同时,增加另一种风险。这就是经济现象的复杂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