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频道吴家场论语 正文

订阅《中国保险报》 订阅《中国保险报》电子版

收藏本页 打印 放大 缩小
0

李克强闯关

发布时间:2013-08-29 14:00:39    作者:杜亮    来源:

“如果你想把老鼠尾巴砍掉的话,不要慢慢地一截截砍,一下砍掉就行了。长痛不如短痛。”这是1988年美国货币学派大师弗里德曼访华时,对当时的四川省主要党政领导给的一句忠告。关于弗里德曼那次访华对于中央高层决策到底产生了多大影响,如今已很难求证。但可以确信的是,在那一年,发生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次商品价格管制放松“运动”,在与零售物价指数关联的300多种商品中,提价面达95%以上,即著名的“价格闯关”。“价格闯关”的初衷就是打破价格“双轨制”,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决定大部分商品的价格。

而上周五,中国人民银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的决定,石破天惊,颇有些当年“价格闯关”的气势。这一“经国务院批准”的重要改革举措,充分显示了新一届政府坚定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决心与力度;也是继国办7月5日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金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后,决策层迅速打出的第一手硬牌。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走到今天,除食盐、水、电、油、气等极少数品种外,普通商品已经完全实现了市场定价。但是在资金市场的价格——利率上,仍然存在诸多政府管制,由此导致的价格扭曲、资源错配,在近10年来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表现得越来越突出,“实业空心化”的现象愈发明显,构成了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障碍。

与上世纪80年代商品市场相似的是,当前资金市场的最大体制弊端也是价格“双轨制”。由于贷款利率受到管制,不能直接反映资金需求的真实价格,导致了影子银行泛滥,也形成了“正规金融”和“民间借贷”两个市场、两个价格。一些机构、企业利用自身的体制优势、规模优势甚至关系优势从金融机构获取低成本资金,然后高价转贷给中小企业、个人套取利差。一方面加剧了各类市场主体的投机心理,另一方面成为腐败的温床。

“正规”信贷资金流入“地下”市场直接侵害了广大储户的利益。由于存款利率的管制,老百姓的存款收益被锁定,本应属于储户的市场溢价部分被各类“资金掮客”瓜分。按照目前正规金融贷款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6%、民间借贷利率水平月息3分(年利率36%)计算,理论上两个市场的套利空间高达6倍。考虑到一些国有企业可以拿到基准利率之下的折扣贷款,实际的套利空间更大。

贷款利率的放开,将加速推动资金市场“双轨制”并轨。按照利率市场化改革路线图:“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下一步应该放开的是存款利率管制。这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收官之战。一旦存款利率管制放开,当前银行主要依赖利率管制下赚取“存贷利差”收入的经营模式将受到根本冲击,银行将被迫在市场力量推动下向差异化经营,成为真正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转变。这一步,看起来不再遥远。

值得注意的是,李克强利率市场化的这次闯关,发生在6月份货币市场“钱荒”、金融机构惊魂甫定之后。从央行对待“钱荒”的一系列举动看,本届政府正有意识地摒弃“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就放”的直接调控怪圈,代之以清晰的推进结构性改革、市场化改革的思路。不过,1988年的那次价格闯关的短期结果并不太妙:物价飞涨,老百姓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价格双轨制下,“官倒”更加泛滥,老百姓不满情绪进一步加深。以至于中央不得不很快重重踩下“刹车”。

此次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会不会打开又一个“潘多拉魔盒”?目前看来,这种可能性不大。首先,从根本上讲,当年价格闯关的背景是在商品市场的总供应远远低于总需求上进行的,市场尚未对价格放开备好充足的粮草,由此导致经济失控。而目前的资金市场,按照央行的说法,流动性总体是充裕的,钱并不少,问题主要出在结构性错配,所以放开管制,应该不会带来利率飙升的极端情况。由于实体经济不振,利率走低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其次,这次改革虽然给人以出手重、快的感觉,但并非市场自由放任主义者所主张的“一下子砍断整个老鼠尾巴”,往回看,利率市场化已经具备了十多年渐进式改革的基础;向前看,存款利率市场化的关键一步还有待谨慎筹谋,至少需要在存款保险和金融机构破产制度建立之后。以目前态势看,这也是给银行等金融机构留下的时日不多的“改革窗口期”。

(作者为本报副总编)